首页
>
梦穿康熙换乾坤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附02——福佑寺简介 附03——《故宫博物院游览计划书》 附04——独爱香山,独爱那淡淡的散发着灵 附05——北京天坛(百度百科) 附06——天坛听雪(作者:以风为马) 附07——清乾隆铜镀金嵌珐琅望远镜 附08——作者的几句话 附11——旗人称“奴才”略述【作者:橘玄 附14——几句想说的话 附16——中国古代的时间单位 附17——满语对北方汉语方言的影响 第一章 引子之〖景仁宫〗 第二章 引子之〖福佑寺〗 第五章 引子之〖新加坡〗 第六章 引子之〖爱情〗 第三章 引子之〖大清皇室〗 第四章 引子之〖格格〗 第七章——穿越与出生 第八章——重入景仁宫 第九章——取悦皇太后 第十章——上天降祥瑞 第十一章——铜件乃天赐 第十二章——结怨吴良辅 第十三章——母子分离苦 第十四章——迁居东五所 第十五章——奶妈加保姆 第十六章——给爹当道具 第十七章——玛法受惊了 第十八章——孝庄你要笑 第十九章——祖孙来深谈 第二十章——苏麻教阿哥 第二十一章——计收郑成功 第二十二章——宫斗真来了 第二十三章——算计老毛子 第二十四章——圣婴显神通 第二十五章——抓周揽天下 第二十六章——谁的董鄂氏 第二十七章——博弈起居注 第二十八章——历史真变了 第二十九章——福全好兄弟 第三十章——违心救阉奴 第三十一章——防患于未然 第三十二章——教训老阉奴 第三十五章——午门献俄囚 第三十六章——控诉罗刹罪 第三十三章——力保直言臣 第三十四章——经略苦寒地 第三十七章——功封贝勒爷 第三十八章——点评汉儒学 第三十九章——国学与西学 第四十章——西洋火绳枪 第四十一章——第一巴图鲁 第四十二章——沙场领皇差 第四十三章——战壕出奇效 第四十四章——初识鳌拜才 第四十五章——四大辅臣到 第四十六章——星堡显神威 第四十七章——兼领火器营 第四十八章——太后不开心 第四十九章——扬名八旗军 第五十章——开办研究院 第五十一章——平壤虹缎被 第五十二章——领悟四九城 第五十三章——赏识好侍卫 第五十四章——偶遇季开生 第五十五章——大谈义利观 第五十六章——入股松竹斋 第五十七章——私访何其难 第五十八章——结识新贡士 第五十九章——识才辨其长 第六十章——父子亲情浓 第六十一章——棒子来咬钩 第六十二章——合同写朝文 第六十三章——刁奴镶白旗 第六十四章——遇险骡马市 第六十五章——奴才毁亲王 第六十六章——求您了八婶 第六十七章——梦中说错话 第六十八章——掰扯下嫁案 第六十九章——小爷听汇报 第七十章——借用吴良辅 第七十一章——开导五旗主 第七十二章——初登御门下 第七十三章——旗务需改革 第七十四章——终于摆平了 第七十五章——一主揽八旗 第七十六章——总理解律条 第七十七章——皇子收奴心 第七十八章——都是文化人 第七十九章——论道老谈头 第八十章——玄烨解国榷 第八十一章——福临戴高帽 第八十二章——宗室怎总理 第八十三章——东北未禁恳 第八十四章——遗训灭东洋 第八十五章——太祖来托梦 第八十九章——诏设皇仆局 第八十六章——海运要规划 第八十七章——躺枪朱由榔 第八十八章——福临定领海 第九十章——家祭颂心声 第九十一章——舆情需引导 第九十二章——新兵也是人 第九十三章——后宫要兼顾 第九十四章——玛拉遇美女 第九十五章——情愫遭识破 第九十六章——额驸欲攀附 第九十七章——缘来还是你 第九十八章——玛拉被提亲 第九十九章——计测靖南王 第一百章——爹娘都送礼 第一百零一章——横生新变故 第一百零二章——御妹孔四贞 第一百零三章——贝勒哭鼻子 第一百零四章——亲兵罗刹人 第一百零五章——礼拜惹的祸 第一百零六章——多衔就是牛 第一百零七章——巧送知遇恩 第一百零九章——开生献画作 第一百一十章——弄巧也成拙 第一百一十一章 ——石驸马大街 第一百一十二章——猥琐小屁孩 第一百一十三章——姑姑改学姐 第一百一十四章——学姐送宝书 第一百一十五章——四贞讲故事 第一百一十六章——刺激皇额娘 第一百一十七章——子要凭母荣 第一百一十八章——皇后要收养(二更,欢度元旦) 第一百一十九章——蒙女开小会 第一百二十章——悲催大将军 第一百二十一章——罗刹娶寡妇 第一百二十二章——兄弟不和睦 第一百二十三章——女人是大戏 第一百二十四章——我来送礼物 第一百二十五章——虚礼也是礼 第一百二十六章——人体形态学 第一百二十七章——嫡出第一子 第一百二十八章—— 两位亲额吉 第一百二十九章——被废始与末 第一百三十章——惊天大秘密 第一百三十一章——嫡庶一样亲 第一百三十二章——太后做大媒 第一百三十三章——还我雅克萨 第一百三十四章——血仇深似海 第一百三十五章——循循而善诱 第一百三十六章——配角不能少 第一百三十七章——政务挑干员 第一百三十八章——百分百信赖 第一百三十九章 ——聪明的伊万 第一百四十章——复合型人才 第一百四十一章——失踪笔帖式 第一百四十二章——求鱼未得食 第一百四十三章——御马嘶鸣时 第一百四十四章——别馆变大堂 第一百四十五章——看人看主流 第一百四十六章——御前高端会 第一百四十七章——满汉仍有别 第一百四十八章——相煎何太急 第一百四十九章——会议踢皮球 第一百五十章——臣奴各展才 第一百五十一章——徐庶进曹营 第一百五十二章——管控军需物 第一百五十三章——朝鲜与倭国 第一百五十四章——奴才与臣子 第一百五十五章——崇满不抑汉 第一百五十六章——小小和事佬 第一百五十七章——令行禁不止 第一百五十八章——属国分等次 第一百五十九章——朝贡贸易制 第一百六十章——倭寇产白银 第一百六十一章——民间行海商 第一百六十二章——荷兰也怕他 第一百六十三章——雅俗共宵夜 第一百六十四章——夫子罕言利 第一百六十五章——论点极吻合 第一百六十六章——义利需并行 第一百六十七章——郑甲发迹史 第一百六十八章——福临叹刘昌 第一百六十九章——圣主配良臣 第一百七十章——保全郑芝龙 第一百七十一章——科罗湾海战 第一百七十二章——崇武海大战 第一百七十三章——盗亦有其道 第一百七十四章——海贼两三年 第一百七十五章——大夫与芝龙 第一百七十六章——福临用人观 第一百七十七章——食材与人才 第一百七十八章——典故对故事 第一百七十九章——正邪集一身 第一百八十章——功亏于一篑 第一百八十一章——符献挺身出 第一百八十二章——阉奴巧当托 第一百八十三章——性恶与性善 第一百八十四章——政治与文化 第一百八十五章——芝龙文化源 第一百八十六章——四用并三疑 第一百八十七章——水师定基地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一百七十五章——大夫与芝龙
《梦穿康熙换乾坤》
作者:弘毅知难
更新时间:2024-01-21 20:38:04
字数:10626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梦穿康熙换乾坤 !

    小贝勒居然说一个海贼郑芝龙知书达礼,哪怕就算当“纯粹”打家劫舍的海盗也不过两三年,可他依旧是“海贼”出身呀,怎么会知书达礼?众人闻听此言,不禁愕然,大摇其头!

    “诸位可曾听到玄烨刚才所说:蔡善继有恩于郑芝龙一段?”弘毅不急不躁,耐心解释。

    “老臣已知。”胡世安不知玄烨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有含糊以对。

    “郑芝龙之父,乃是泉州府库吏郑士表,字毓程,号象廷。【此处史家有异议,一说郑绍组】既然为吏,若论功名或不可考,但知书达礼却是自然。胡大人,玄烨说得在理否?”

    “这……的确应该。”胡世安无奈应承。

    “既然如此,出身小吏的家庭,自然最崇拜科举出身的官僚。所以,年少之时的同安王虽然顽皮,但些许家教还是有的。虽不能说是孔子门生,却是懂的一些蒙学道理、得过一些儒学熏陶的。”弘毅先做一个小小推断。

    “下臣敢问,皇二子所言何以为证?”爹是英雄儿狗熊的事情多了!库吏老子知书达礼,海盗儿子却未必!胡世安于此处不服,纠结于细节,十分较真。这反而顺应了弘毅的心思。

    “自然有证据!依玄烨看,郑芝龙的文章应该写得相当不错。当年,隆武伪政与伪鲁监国朱以海内斗,朱聿键【唐王、隆武帝】命其都御史陆清源携带白银十万两前往浙东犒师,却被鲁王朱以海部将斩杀。朱聿键闻讯大怒,又杀朱以海所遣使者总兵陈谦。这个陈谦,却是同安王郑芝龙的挚友。闻听陈谦之死,郑芝龙脱口说出‘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倘若不读史书,郑芝龙是说不出这种文绉绉的语言的!”

    据《晋书》载。晋元帝在建康(现在的南京)即位后,丞相王导的堂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掌握征讨之权,颇有功劳。声望很高。后来元帝有些猜忌他,想加以制约,他就从荆州起兵,以诛刘隗([wei]为名,进攻建康【参见“城狐社鼠”】。王敦的军队一直打到建康西边的石头,元帝害怕起来,只得要求和解。王敦杀了一批和他对立的宦臣。仍回湖北。

    周顗[yi,安静、庄重恭谨的样子,多用于人名],字伯仁,时为仆射。与王导交情很深。王敦曾问王导:“周顗是咱们的敌人还是朋友?”王导对此却不太了解,没有做肯定答复。结果王敦就把伯仁也杀了。事后王导才知道,周顗曾经救过他的命:因为王敦起兵进攻首都,幸亏周顗上书元帝,竭力替王导说话。才得不予追究。这件事王导当初并不知道,等他知道时,周顗已经被杀,因此他不禁大哭,十分悔恨地说道:“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诚如弘毅所言,殿内这些汉儒大臣,若不是熟读史书,恐怕也不会知道这个典故。

    “这……”胡世安的反应能力实在是不怎么样!

    “再者,同安王郑芝龙年轻之时往倭国,曾得到倭人幕府之接见,其原因在于他读过书,眼光与一般商人不同。所以,想了解中国内情的幕府欣然接纳郑芝龙。”这件事不见史书,当时肯定只有弘毅自己知道。

    “贼人读书者,也不是凤毛麟角。但读圣贤书而不为圣贤事,殊为不耻呀!”慢一拍的胡尚书终于给出了弘毅期待已久的评判。

    “胡大人所言不差。读圣贤书者多,道貌岸然者亦多!”弘毅顺着胡世安的话,回了这一句,貌似赞同,实则听着却又许多讽刺的意味在里面。

    “老臣……”

    “众位大人,圣贤书读来作何用,自然是济世安邦的!当年郑芝龙归顺明廷,虽有广开贸易、肆意航海之私心,但他也是倾心向化,情愿自新,立功赎罪。若明廷对他待之以诚,从此沿海地方必然得以宁靖。”

    “若真如此,我大清入关,郑芝龙岂会来投?”胡世安不依不饶!

    好一个胡世安,你这个道具角色饰演得真是不错!没有你,我不知道还要多费多少口舌——弘毅暗自对胡世安“千恩万谢”起来!

    “亡明而兴清乃是天意使然,不因人事而兴废。即使郑芝龙执迷不悟,充其量只是螳臂当车,不足道哉。玄烨可叹的是,我满洲大兵挥师南下之时,同安王的确是抱着那些凛然大义,想与我朝争个高下的。只说此处,其人倒是值得佩服。不过,适才皇阿玛已经说过,各为其主,也是人臣之常情。”弘毅转而回身给福临施礼,寻求支援和附议。

    “嗯,不错。就连瞿式耜等人至死不降,朕不还是恩准其孙瞿昌文将其灵柩迁回祖地,未加阻挠吗?此为人臣之道,虽不识天意大势,却尤为可叹。”这是福临的真心话,故而乐得顺水推舟。

    “皇上仁慈!这么说,同安王来归,也算识得天意!”胡世安只好顺着皇帝的意思往下说。

    “胡大人只说对了一半,天意使然不假,人情逼迫是真!”终于到了关键所在了,弘毅急忙接话。

    “人情逼迫?”福临忍不住插话了。

    “皇阿玛,正是。适才玄烨三问,同安王为何会对隆武伪政始乱终弃,最终选择忠顺于我大清正朔?正是因为朱聿键身边一帮士大夫,只会虚言什么义与礼,却恰恰对空怀效忠之志的郑芝龙鄙夷隔绝,最终导致同安王心灰意冷,这才看清了天意所在。”

    弘毅不失时机将议论的矛头指向了所谓“士大夫”阶层,一下子让胡世安如坐针毡。

    “隆武伪政的核心,乃是朱聿键与郑芝龙。二者之间关系从勾连到背弃的变化,最终导致了隆武伪政覆亡的命运。有人以为郑芝龙从一开始便打算背叛朱聿键,实则不然。二者之间,曾经有过相当融洽主仆之谊。他们最终的分道扬镳,乃是由于隆武伪政内部,以郑芝龙为首的海商一系与士大夫之间不睦。而朱聿键最终选择站在士大夫一边。此乃天意,故而郑芝龙得以正途。”弘毅开宗明义,进而详细说开去了——

    郑芝龙之弟郑鸿逵是拥护唐王朱聿键称帝的核心人物。唐王入闽。首先借住在郑芝龙家中,然后才搬入福建布政司。二者关系之密切由此可知。隆武帝登基后,给郑氏一家封官许愿。郑氏一门尽得高官厚爵,郑氏部将也多得高官。

    其时,隆武帝刚刚登上帝位,手中无权无钱,非得依赖郑芝龙为其提供经费,所以。对郑芝龙极其倚重。但由于郑芝龙出身于海盗,为闽中士大夫所不齿。钱澄之所著《所知录》中便有记载:“芝龙初以海寇受抚,虽晋五等爵,与地方有司不相统属。闽士大夫辄呼之为‘贼’,绝不与通。”郑芝龙受到隆武帝重用,引起了福建士大夫的普遍不满,他们向郑芝龙发起攻击,首先发生的就是郑芝龙与黄道周[1]争夺东班之首事件。

    应当说。这一事件挑起了隆武朝的文武之争,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但是,对这一事件的发生,历来史册都偏袒黄道周,指责郑芝龙冒犯祖制。强行要站东班之首,因而引起了文武之争。如果仔细研究当时的详细材料,会发现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郑芝龙在迎接唐王朱聿键之前,职位是总兵,但被封为南安伯,爵位高于一般的大臣。隆武入闽后,更封其为平虏侯。就爵位而言,他是众大臣之首。隆武未到福州时,在水口驿站接见郑芝龙与其他大臣,其时朝臣站班,郑芝龙在东,位居班首,郑鸿逵次之,其下是福建的大臣。而站于西边的,是户部侍郎何楷,大理寺卿郑碹等人。可见,在隆武诸大臣中,原先是由郑芝龙为首,他站在东班之首,是其原来地位的反映。

    不过,按照明朝的制度,“文东武西”是一贯的制度。毫无疑问,当时的文臣对郑芝龙站东班之首是有意见的。黄道周入闽后,他们很想凭着黄道周的地位与影响,将郑芝龙拉下马。

    《台湾外志》关于此事是这样记载的:“隆武招黄道周……等文武入朝会议战守策,郑芝龙首站东班。楷让之曰:‘文东武西,太祖定制。今郑芝龙妄自尊大,不但欺凌朕等,实目无陛下。’龙曰:文东武西,虽古往今来之定制,然太祖已行之,徐达业站东首。’(黄)道周曰:徐达乃开国元勋,汝敢与达比乎?’龙曰:以今日较之,我从福建统兵恢复,直至燕都,功亦不在徐达下。’楷曰:‘俟尔恢复至北京,那时首站未迟。’遂互争殿上。”

    文中的“楷”是指隆武的户部尚书何楷,他和黄道周一样都是福建漳州人。他来自福建,深知郑芝龙的底细,如今海盗的地位比他还高,他无法接受,便推出首辅黄道周与郑芝龙争位。

    黄道周与何楷都是明末著名的文臣,在海内都有一定威望,但他们共同的弱点是沾染明末党争的风气,好意气用事而不顾大局,从而引发不可收拾的文武之争。《台湾外纪》的作者江日舁曾批评黄道周等人与郑芝龙争位:“(何楷、黄道周等人)皆与芝龙梓里,当痛哭流涕,导以忠义,感以贞诚,今日之事,不但东班首位,且薄天子而不为也。抑鄙芝龙出身绿林,非资格正途,不屑教诲耶?即不屑教诲,不应比肩事主;既已比肩事主,宜效蔺相如朝而称病,遇而避舍,先国家而后私仇。顽石尚可点头,况于人乎?诸君子不顾其君以全国,徒重其礼以使气,互相讦激,一旦芝龙拂袖,不接粮饷,群然计绌。”

    如其所云:郑芝龙有志做徐达,这正是诸臣鼓励郑芝龙的好时机。可惜的是,诸大臣不是乘机鼓励他去做徐达,而是对此百般讽刺,郑芝龙当然是很难堪的。其后,隆武帝裁决仍然由文臣站东班之首,但郑芝龙也因而隐退。其时郑芝龙掌握军权,他不出来,军队便无法出战,朝廷中对黄道周的压力增大,黄道周只好离开福州。郑芝龙复出后,掌握了朝廷大权,但也受到文臣们的攻击,隆武朝的党争日益激化。在许多事件上,双方都唱对台戏。马士英[2]要求入关,郑芝龙赞成,士大夫反对;郑鸿逵在大殿打扇,何楷上疏抨击他无札,隆武帝嘉奖何楷。郑鸿逵大怒,称病不出。隆武帝为了迁就郑鸿逵.让何楷辞职,想过一段时间再召何楷回职。然而,何楷在回家的半路上.被强盗劫持,割击双耳【疑为郑芝龙所为】,从此无法复出做官。双方闹到这一地步,业已不可收拾,不论什么事,文武大臣都有不同的看法,南明小朝廷已经很难做出正确决定了。

    其实,弘毅这一番长篇大论,现在坐在位育宫大殿的几位汉臣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但第一次有人讲隆武政权的灭亡归咎于郑芝龙和士大夫的内斗,而且还侧重于后者为了追求颜面而至君国大义于不顾的原因,听来却是振聋发聩——

    今天的会议,但凡是对郑芝龙出任大清官办船队首领的提议不同意、不愿意的人,又有谁不和当年的黄道周、何楷一样,嘴上说的是仁义道德,心里面却是发自肺腑的瞧不上海贼出身的郑芝龙?如若再率性而为,岂不是要把好端端的顺治朝生生给逼成隆武朝?

    福临心中也很明白,也终于知道了玄烨的一番苦心——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又是三问三答,又是旁征博引的,全是因为我的大清需要真正的人才,更需要朝堂之上诸位大臣的团结一心、共赴国难呀!

    “诸位爱卿,玄烨所言,有理否?”皇帝满眼深情的望着大伙——怎么样,表个态吧?

    “皇上!老臣……老臣迂腐之极呀!请皇上治罪!”胡世安再也坐不住了,一骨碌趴在地上请罪——无论诚恳与否,反正是明白自己的确是被小皇子给套牢了!

    “慢!皇阿玛,其实胡大人所虑也是为了大清,请皇阿玛明察。更何况,同安王虽然大才可用,但却有一处劣性!的确需要早作规矩,才可成其方圆,方能助其立下奇功!”弘毅却抢在福利开口之前跪下来给胡世安求情,给郑芝龙上眼药!

    “这……玄烨何意?”福临茫然发问。

    不仅仅是皇帝,所有人都被小皇子的表现弄傻了!

    “皇阿玛,同安王之劣性,不在曾为海贼。众位大人忽略了一处紧要——其实,他首先是个大海商!”弘毅抬起头,一字一句进谏道。

    海盗不可怕,可怕的是海商“唯利是图”和“投机取巧”!

    [1]黄道周(1585~1646)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儒学大师、民族英雄。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

    又字虫离若,璃平,号石帝,董又族,福建董章童甫铜山(现东山县铜陵镇)人。天启二年进土,深得考官袁可立赏识,历官翰林院修王冀、扈事府少扈事。南明隆武时,任更部栗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土(首铺)。抗清失败,被俘歹句,玉益忠烈。

    [2]马土英(约1591~1646字王辜草,贵州贵阳人,明末凤阳总督;南明弘光朝内阎首铺。本姓李,过继马氏,祖籍广西梧州。马土英在弘光朝覆灭后,被南明唐、鲁两王势力拒之门外,马土英于是盘棺于渐江—带,期间多次参与反清战役,直到在江浙一带最强大的抗清势力吴日生的部队兵败后,马土英亦遁入空门躲避清廷绳拿,后因叛徒出卖,被清廷抓获,最终不屈就义。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星球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大河网络 苏B1.B2-20235303 苏B2-20230047 苏ICP备2023041588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04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