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梦穿康熙换乾坤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附02——福佑寺简介 附03——《故宫博物院游览计划书》 附04——独爱香山,独爱那淡淡的散发着灵 附05——北京天坛(百度百科) 附06——天坛听雪(作者:以风为马) 附07——清乾隆铜镀金嵌珐琅望远镜 附08——作者的几句话 附11——旗人称“奴才”略述【作者:橘玄 附14——几句想说的话 附16——中国古代的时间单位 附17——满语对北方汉语方言的影响 第一章 引子之〖景仁宫〗 第二章 引子之〖福佑寺〗 第五章 引子之〖新加坡〗 第六章 引子之〖爱情〗 第三章 引子之〖大清皇室〗 第四章 引子之〖格格〗 第七章——穿越与出生 第八章——重入景仁宫 第九章——取悦皇太后 第十章——上天降祥瑞 第十一章——铜件乃天赐 第十二章——结怨吴良辅 第十三章——母子分离苦 第十四章——迁居东五所 第十五章——奶妈加保姆 第十六章——给爹当道具 第十七章——玛法受惊了 第十八章——孝庄你要笑 第十九章——祖孙来深谈 第二十章——苏麻教阿哥 第二十一章——计收郑成功 第二十二章——宫斗真来了 第二十三章——算计老毛子 第二十四章——圣婴显神通 第二十五章——抓周揽天下 第二十六章——谁的董鄂氏 第二十七章——博弈起居注 第二十八章——历史真变了 第二十九章——福全好兄弟 第三十章——违心救阉奴 第三十一章——防患于未然 第三十二章——教训老阉奴 第三十五章——午门献俄囚 第三十六章——控诉罗刹罪 第三十三章——力保直言臣 第三十四章——经略苦寒地 第三十七章——功封贝勒爷 第三十八章——点评汉儒学 第三十九章——国学与西学 第四十章——西洋火绳枪 第四十一章——第一巴图鲁 第四十二章——沙场领皇差 第四十三章——战壕出奇效 第四十四章——初识鳌拜才 第四十五章——四大辅臣到 第四十六章——星堡显神威 第四十七章——兼领火器营 第四十八章——太后不开心 第四十九章——扬名八旗军 第五十章——开办研究院 第五十一章——平壤虹缎被 第五十二章——领悟四九城 第五十三章——赏识好侍卫 第五十四章——偶遇季开生 第五十五章——大谈义利观 第五十六章——入股松竹斋 第五十七章——私访何其难 第五十八章——结识新贡士 第五十九章——识才辨其长 第六十章——父子亲情浓 第六十一章——棒子来咬钩 第六十二章——合同写朝文 第六十三章——刁奴镶白旗 第六十四章——遇险骡马市 第六十五章——奴才毁亲王 第六十六章——求您了八婶 第六十七章——梦中说错话 第六十八章——掰扯下嫁案 第六十九章——小爷听汇报 第七十章——借用吴良辅 第七十一章——开导五旗主 第七十二章——初登御门下 第七十三章——旗务需改革 第七十四章——终于摆平了 第七十五章——一主揽八旗 第七十六章——总理解律条 第七十七章——皇子收奴心 第七十八章——都是文化人 第七十九章——论道老谈头 第八十章——玄烨解国榷 第八十一章——福临戴高帽 第八十二章——宗室怎总理 第八十三章——东北未禁恳 第八十四章——遗训灭东洋 第八十五章——太祖来托梦 第八十九章——诏设皇仆局 第八十六章——海运要规划 第八十七章——躺枪朱由榔 第八十八章——福临定领海 第九十章——家祭颂心声 第九十一章——舆情需引导 第九十二章——新兵也是人 第九十三章——后宫要兼顾 第九十四章——玛拉遇美女 第九十五章——情愫遭识破 第九十六章——额驸欲攀附 第九十七章——缘来还是你 第九十八章——玛拉被提亲 第九十九章——计测靖南王 第一百章——爹娘都送礼 第一百零一章——横生新变故 第一百零二章——御妹孔四贞 第一百零三章——贝勒哭鼻子 第一百零四章——亲兵罗刹人 第一百零五章——礼拜惹的祸 第一百零六章——多衔就是牛 第一百零七章——巧送知遇恩 第一百零九章——开生献画作 第一百一十章——弄巧也成拙 第一百一十一章 ——石驸马大街 第一百一十二章——猥琐小屁孩 第一百一十三章——姑姑改学姐 第一百一十四章——学姐送宝书 第一百一十五章——四贞讲故事 第一百一十六章——刺激皇额娘 第一百一十七章——子要凭母荣 第一百一十八章——皇后要收养(二更,欢度元旦) 第一百一十九章——蒙女开小会 第一百二十章——悲催大将军 第一百二十一章——罗刹娶寡妇 第一百二十二章——兄弟不和睦 第一百二十三章——女人是大戏 第一百二十四章——我来送礼物 第一百二十五章——虚礼也是礼 第一百二十六章——人体形态学 第一百二十七章——嫡出第一子 第一百二十八章—— 两位亲额吉 第一百二十九章——被废始与末 第一百三十章——惊天大秘密 第一百三十一章——嫡庶一样亲 第一百三十二章——太后做大媒 第一百三十三章——还我雅克萨 第一百三十四章——血仇深似海 第一百三十五章——循循而善诱 第一百三十六章——配角不能少 第一百三十七章——政务挑干员 第一百三十八章——百分百信赖 第一百三十九章 ——聪明的伊万 第一百四十章——复合型人才 第一百四十一章——失踪笔帖式 第一百四十二章——求鱼未得食 第一百四十三章——御马嘶鸣时 第一百四十四章——别馆变大堂 第一百四十五章——看人看主流 第一百四十六章——御前高端会 第一百四十七章——满汉仍有别 第一百四十八章——相煎何太急 第一百四十九章——会议踢皮球 第一百五十章——臣奴各展才 第一百五十一章——徐庶进曹营 第一百五十二章——管控军需物 第一百五十三章——朝鲜与倭国 第一百五十四章——奴才与臣子 第一百五十五章——崇满不抑汉 第一百五十六章——小小和事佬 第一百五十七章——令行禁不止 第一百五十八章——属国分等次 第一百五十九章——朝贡贸易制 第一百六十章——倭寇产白银 第一百六十一章——民间行海商 第一百六十二章——荷兰也怕他 第一百六十三章——雅俗共宵夜 第一百六十四章——夫子罕言利 第一百六十五章——论点极吻合 第一百六十六章——义利需并行 第一百六十七章——郑甲发迹史 第一百六十八章——福临叹刘昌 第一百六十九章——圣主配良臣 第一百七十章——保全郑芝龙 第一百七十一章——科罗湾海战 第一百七十二章——崇武海大战 第一百七十三章——盗亦有其道 第一百七十四章——海贼两三年 第一百七十五章——大夫与芝龙 第一百七十六章——福临用人观 第一百七十七章——食材与人才 第一百七十八章——典故对故事 第一百七十九章——正邪集一身 第一百八十章——功亏于一篑 第一百八十一章——符献挺身出 第一百八十二章——阉奴巧当托 第一百八十三章——性恶与性善 第一百八十四章——政治与文化 第一百八十五章——芝龙文化源 第一百八十六章——四用并三疑 第一百八十七章——水师定基地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一百五十五章——崇满不抑汉
《梦穿康熙换乾坤》
作者:弘毅知难
更新时间:2024-01-21 20:37:15
字数:8418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梦穿康熙换乾坤 !

    正在为自己这几日“推崇汉臣”的冲动而挠头后悔的福临,意外闻听小儿子说满臣之间的严重分歧还有得救,那简直是喜出望外,急忙发问:

    “如何解决?”

    “各随其愿,一体任用。”弘毅言简意赅,吊吊胃口。

    “详说。”福临果然来了兴趣。

    “嗻!”弘毅得偿所愿,要回奏皇帝,却慢慢转过身来,摆明着就是要“宣教”底下的诸位“大人”。

    “姜子牙曾对周文王说过:‘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孟子也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面对着一位亲汉慕汉的皇帝,以及下面五位“学而优则仕”的汉臣,弘毅决定先从一个大大的立论说开去。

    “嗯,玄烨修习的不错!《礼记.礼运》亦有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了。”果然,福临听明白了,就连下面的几位汉臣也都听明白了,纷纷向小皇子投来了钦佩赞许的目光。

    其实,这几句“至理名言”,是一班汉臣的看家本领,无论领悟的如何,也必须是张口就来的硬功夫。但满清以来,汉臣无不明哲保身,又有几个会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和满洲亲贵去讲这个道理?

    “皇阿玛圣明!一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道出了其中的根本与精要所在!儿臣以为。寰宇之内,无外乎‘天、君、民’三者。”弘毅颂扬再生爹福临一句,赶紧转入正题。

    “天乃人力所无法抗御的至上存在,具有不辩自明的神圣、至上、正当与合理。天化生万物、泽被万物。也从民之所欲、代表民意;君为天子,乃是万民的最高统治者,但却受命于天,代天治民,遵从天意,以子事天。天子又是民即老百姓的父母,万民之主,民应以子事君,做天子的子民,忠于君。按照孔孟之道所言。天——君——民之间。是民从君、君从天、天从民。此三道轮回。故而天下和睦、生生不息。”

    弘毅愉快的看到,不仅仅皇上认同,满臣有点“学问”的人。诸如图海、折库讷等,也是频频颔首。

    “明君治天下,必然存天理、兴国法、顺民情。存天理,乃是彰显天之道、天之理;兴国法,必然修王法而令万民遵从;顺民情,即顺民心、合民意……”

    “贝勒爷,这与折库讷的狂妄悖论又有何干?”礼部尚书恩格德终于按捺不住了,居然打断了弘毅的阐述。刚才小皇子要解决他和折库讷之间“矛盾”的论调一出,恩格德就竖着耳朵进入纠错模式了,可听了半天似乎哪哪儿都不挨着。所以终于失去了耐心。

    “呵呵,恩大人好心急,玄烨就要说到要紧之处了,您先耐心听听——”弘毅不愠不恼,笑呵呵继续往下说:

    “天理、国法、民情,三者缺一不可,方能天人合一。所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因此,天心原自民心,天意即是民意,天之情便是民之情,天之理就是民之理。天不在人之上,也不在人之外,就在万民之中。天是至上的,又是亲民的;天是神圣的,又是懂民情、通人性的。这样一来,至高无上的天就降到了民间,神秘莫测的天理其实就是民情、民心。明清代替,正是这个道理!”说是不着急,弘毅还是决定先说出最最紧要的立论——清兴明亡,乃是天理。此话一出,恩格德自然安分了不少。

    “大清天子受命于天,代天牧民,正是因为顺应了天理民意,戡乱平匪、四海生平,国家得以乱后而治,黎民得以休养生息。天理之内,未闻所谓满汉之别。天下万民,无论满蒙汉回,又有谁可以不尊天理?汉人重礼,古人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礼,则天地之体。’凡此种种,都是首重天理所在的。满洲兴起以来,特别是我皇阿玛定鼎中原之后,承袭明制,归根结底,不是推崇前明的政治,而是沿袭前明的礼法,故而如今海内日渐平定,万民纷纷来归。礼法之内,总还是围绕一个‘和’字的。我满人更重礼法,岂有不和之道理?只要是大清皇家历代天子敬天法祖、代天牧民,不悖天理人情,不灭王法礼制,即便是汉臣位重,岂可逆天而行?又怎能动摇我大清替天行道的根基?”

    弘毅草草结束这次长篇大论,信心满怀的望着御阶之下。

    “臣等不敢违逆天理,不敢辜负天子,不敢无视民意!”果然,汉臣们齐齐宣示,实在是很给他们刚刚发现的皇家小小靠山提气!

    “当然,满汉一体的根基自然还是首崇满洲,只不过,崇满不抑汉,才是长治久安、天下为公的正途。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应为我大清盛世的必由之路!”弘毅果断用福临刚刚才说的经典作为结论,以求高层认可!

    “好!这里面的道理诸位爱卿可听清楚了吗?”福临果然全盘接受。

    “奴才(臣)听清楚了。”无论满汉,特别是满臣,此时只能一口应承。

    “好!玄烨,你接着详细说说如何‘各随其愿,一体任用’吧。”福临继续主持这远比预期的要复杂漫长许多的御前会议了。

    “嗻!皇阿玛,既然我满洲都知道自称奴才的荣耀,而汉臣都以为体面事大,那就各随其愿为好——自今以后,明令汉臣‘不得’自称奴才。此称谓专属满蒙一家之用,以示满蒙之亲近、汉臣之疏远。如此一来,自然还是首崇满洲的!”

    “好,首崇满洲不能变!”福临赶紧补充一句。算是对身为“红带子”觉罗的巴哈纳等人的安慰和承诺。

    “所谓一体任用,就是同时还要申明——今后凡是涉及旗务家事的,满蒙汉在旗臣子仍可自称奴才。但凡内外满汉诸臣会奏公事,均一体称‘臣’。如此一来,无论满汉,只要论及公事,旗臣自降身段,奉公办差,与汉臣一体。这样,也就是实实在在践行‘满汉一体’的另一项国策了。”

    弘毅眨着眼睛看着福临。心中感谢后世自己的“孙子”乾隆在“马人龙称奴才”一案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满臣天保和汉臣马人龙。共同上了一道关于科场舞弊案的奏折,因为天保的名字在前,便一起称为“奴才天保、马人龙”。乾隆皇帝看到奏折后。大为恼火,斥责马人龙是冒称“奴才”。于是,乾隆帝做出规定:“凡内外满汉诸臣会奏公事,均一体称‘臣’”。这个规定,目的就是不让汉臣称“奴才”,为此,宁肯让满臣迁就汉臣也称“臣”。

    当年的清朝皇帝何以要在奏章上做出上面这些规定呢?本来,满族统治者是一向严求汉族人与自己保持一致的。他们强迫汉人剃头发,易衣冠,搞得血雨腥风。都是为了让汉人归化于自己,臣服于自己,但惟独不肯让汉人也与自己一样称“奴才”。这是为什么呢?鲁迅先生的杂文《隔膜》里有一段话,实际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满洲人自己,就严分着主奴,大臣奏事,必称‘奴才’,而汉人却称‘臣’就好。这并非因为是‘炎黄之胄’,特地优待,锡以佳名的,其实是所以别于满人的‘奴才’,其地位还下于‘奴才’数等。”

    弘毅将这一办法提前搬上历史舞台,表面上看是为了照顾满人“无上荣光”做奴才的心理,兼顾汉臣“面子心理”,其实长远的目的,还是想要逐步化解一些满汉之间“皮毛”层面上的称谓分歧,为自己将来亲政之后中国族群的更好融合做一些铺垫工作。但对于“一心慕汉”、却又不得不维护满洲贵族根本利益的满洲皇帝福临来说,这个办法实在是很实用、很精到!

    “哈哈,好主意!”福临龙颜大悦,转而向五位汉臣“亲切”发问道:

    “诸位汉臣对此可有说辞?”

    “臣等无异议!”几位汉臣众口一词——你们满洲重亲疏,俺们汉人要面子,出发点虽然不同,但难得目标如此一致!你们沾沾自喜做你们的“奴才”,我们暗自偷笑保留我们的“人臣”,好啊!实在是好!

    “嗯,符献,朕还想听听你的想法。”福临深知自己各位臣子的心态各异,此时首选兵部汉尚书李际期,可以作为一部分冥顽不化的前明遗臣的风向标。

    “臣感念皇上和皇二子的恩情。”李际期那一双幽怨的眼睛里,终于露出些许感念的激动。

    弘毅突然心下一动,顾不得详加思考,就在皇帝开口之前抢先说话了。

    “李大人!玄烨虽是满洲,大人虽为汉人,然则中华的夷夏之辨延宕已久,我也从各位师傅那里明白了一二。今日,我只想说,夷夏之辨诚可畏,华夏之民不可误!历朝历代,得圣君而天下治,落昏君而天下乱。当今天下,我皇阿玛圣明之治有目共睹,满洲八旗扫除闯贼献贼而厘清天下,重用汉臣而大兴孔孟之道。虽然其中也有些许‘差池’,然而却是当年睿王一意孤行所致,我皇阿玛尚未亲政。满汉一体之策如若畅行,假以时日……假以时日,实在是天下万民之福呀!唯有一条,华夏万万不可自乱!南明小朝廷久不归顺天意,实在是不识天道时务。当今不说中国,就是四夷,也是窥伺天朝已久。北有罗刹犯边,西有漠西未归,南有安南不服,东南有红毛逡巡,东北有倭人觊觎,四海升平,为时尚早,但华夏生死存亡,匹夫有责呀!”

    弘毅说此话的时候,心中暗暗对着此刻正在家乡松江府坐牢的顾炎武[1]默默抱歉——老人家,您的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俺先用了!

    [1]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其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星球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大河网络 苏B1.B2-20235303 苏B2-20230047 苏ICP备2023041588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04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