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梦穿康熙换乾坤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附02——福佑寺简介 附03——《故宫博物院游览计划书》 附04——独爱香山,独爱那淡淡的散发着灵 附05——北京天坛(百度百科) 附06——天坛听雪(作者:以风为马) 附07——清乾隆铜镀金嵌珐琅望远镜 附08——作者的几句话 附11——旗人称“奴才”略述【作者:橘玄 附14——几句想说的话 附16——中国古代的时间单位 附17——满语对北方汉语方言的影响 第一章 引子之〖景仁宫〗 第二章 引子之〖福佑寺〗 第五章 引子之〖新加坡〗 第六章 引子之〖爱情〗 第三章 引子之〖大清皇室〗 第四章 引子之〖格格〗 第七章——穿越与出生 第八章——重入景仁宫 第九章——取悦皇太后 第十章——上天降祥瑞 第十一章——铜件乃天赐 第十二章——结怨吴良辅 第十三章——母子分离苦 第十四章——迁居东五所 第十五章——奶妈加保姆 第十六章——给爹当道具 第十七章——玛法受惊了 第十八章——孝庄你要笑 第十九章——祖孙来深谈 第二十章——苏麻教阿哥 第二十一章——计收郑成功 第二十二章——宫斗真来了 第二十三章——算计老毛子 第二十四章——圣婴显神通 第二十五章——抓周揽天下 第二十六章——谁的董鄂氏 第二十七章——博弈起居注 第二十八章——历史真变了 第二十九章——福全好兄弟 第三十章——违心救阉奴 第三十一章——防患于未然 第三十二章——教训老阉奴 第三十五章——午门献俄囚 第三十六章——控诉罗刹罪 第三十三章——力保直言臣 第三十四章——经略苦寒地 第三十七章——功封贝勒爷 第三十八章——点评汉儒学 第三十九章——国学与西学 第四十章——西洋火绳枪 第四十一章——第一巴图鲁 第四十二章——沙场领皇差 第四十三章——战壕出奇效 第四十四章——初识鳌拜才 第四十五章——四大辅臣到 第四十六章——星堡显神威 第四十七章——兼领火器营 第四十八章——太后不开心 第四十九章——扬名八旗军 第五十章——开办研究院 第五十一章——平壤虹缎被 第五十二章——领悟四九城 第五十三章——赏识好侍卫 第五十四章——偶遇季开生 第五十五章——大谈义利观 第五十六章——入股松竹斋 第五十七章——私访何其难 第五十八章——结识新贡士 第五十九章——识才辨其长 第六十章——父子亲情浓 第六十一章——棒子来咬钩 第六十二章——合同写朝文 第六十三章——刁奴镶白旗 第六十四章——遇险骡马市 第六十五章——奴才毁亲王 第六十六章——求您了八婶 第六十七章——梦中说错话 第六十八章——掰扯下嫁案 第六十九章——小爷听汇报 第七十章——借用吴良辅 第七十一章——开导五旗主 第七十二章——初登御门下 第七十三章——旗务需改革 第七十四章——终于摆平了 第七十五章——一主揽八旗 第七十六章——总理解律条 第七十七章——皇子收奴心 第七十八章——都是文化人 第七十九章——论道老谈头 第八十章——玄烨解国榷 第八十一章——福临戴高帽 第八十二章——宗室怎总理 第八十三章——东北未禁恳 第八十四章——遗训灭东洋 第八十五章——太祖来托梦 第八十九章——诏设皇仆局 第八十六章——海运要规划 第八十七章——躺枪朱由榔 第八十八章——福临定领海 第九十章——家祭颂心声 第九十一章——舆情需引导 第九十二章——新兵也是人 第九十三章——后宫要兼顾 第九十四章——玛拉遇美女 第九十五章——情愫遭识破 第九十六章——额驸欲攀附 第九十七章——缘来还是你 第九十八章——玛拉被提亲 第九十九章——计测靖南王 第一百章——爹娘都送礼 第一百零一章——横生新变故 第一百零二章——御妹孔四贞 第一百零三章——贝勒哭鼻子 第一百零四章——亲兵罗刹人 第一百零五章——礼拜惹的祸 第一百零六章——多衔就是牛 第一百零七章——巧送知遇恩 第一百零九章——开生献画作 第一百一十章——弄巧也成拙 第一百一十一章 ——石驸马大街 第一百一十二章——猥琐小屁孩 第一百一十三章——姑姑改学姐 第一百一十四章——学姐送宝书 第一百一十五章——四贞讲故事 第一百一十六章——刺激皇额娘 第一百一十七章——子要凭母荣 第一百一十八章——皇后要收养(二更,欢度元旦) 第一百一十九章——蒙女开小会 第一百二十章——悲催大将军 第一百二十一章——罗刹娶寡妇 第一百二十二章——兄弟不和睦 第一百二十三章——女人是大戏 第一百二十四章——我来送礼物 第一百二十五章——虚礼也是礼 第一百二十六章——人体形态学 第一百二十七章——嫡出第一子 第一百二十八章—— 两位亲额吉 第一百二十九章——被废始与末 第一百三十章——惊天大秘密 第一百三十一章——嫡庶一样亲 第一百三十二章——太后做大媒 第一百三十三章——还我雅克萨 第一百三十四章——血仇深似海 第一百三十五章——循循而善诱 第一百三十六章——配角不能少 第一百三十七章——政务挑干员 第一百三十八章——百分百信赖 第一百三十九章 ——聪明的伊万 第一百四十章——复合型人才 第一百四十一章——失踪笔帖式 第一百四十二章——求鱼未得食 第一百四十三章——御马嘶鸣时 第一百四十四章——别馆变大堂 第一百四十五章——看人看主流 第一百四十六章——御前高端会 第一百四十七章——满汉仍有别 第一百四十八章——相煎何太急 第一百四十九章——会议踢皮球 第一百五十章——臣奴各展才 第一百五十一章——徐庶进曹营 第一百五十二章——管控军需物 第一百五十三章——朝鲜与倭国 第一百五十四章——奴才与臣子 第一百五十五章——崇满不抑汉 第一百五十六章——小小和事佬 第一百五十七章——令行禁不止 第一百五十八章——属国分等次 第一百五十九章——朝贡贸易制 第一百六十章——倭寇产白银 第一百六十一章——民间行海商 第一百六十二章——荷兰也怕他 第一百六十三章——雅俗共宵夜 第一百六十四章——夫子罕言利 第一百六十五章——论点极吻合 第一百六十六章——义利需并行 第一百六十七章——郑甲发迹史 第一百六十八章——福临叹刘昌 第一百六十九章——圣主配良臣 第一百七十章——保全郑芝龙 第一百七十一章——科罗湾海战 第一百七十二章——崇武海大战 第一百七十三章——盗亦有其道 第一百七十四章——海贼两三年 第一百七十五章——大夫与芝龙 第一百七十六章——福临用人观 第一百七十七章——食材与人才 第一百七十八章——典故对故事 第一百七十九章——正邪集一身 第一百八十章——功亏于一篑 第一百八十一章——符献挺身出 第一百八十二章——阉奴巧当托 第一百八十三章——性恶与性善 第一百八十四章——政治与文化 第一百八十五章——芝龙文化源 第一百八十六章——四用并三疑 第一百八十七章——水师定基地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三十四章——经略苦寒地
《梦穿康熙换乾坤》
作者:弘毅知难
更新时间:2024-01-21 20:32:10
字数:14878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梦穿康熙换乾坤 !

    呼玛尔之战的最终捷报终于送进了紫禁城!顺治十二年七月初七日早朝,兵部献捷,说征北大将军明安达礼和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来报,六月十五日,被困于呼玛尔城的罗刹匪兵三百余,在匪首斯捷潘诺夫和别科托夫的带领下,弃城而出,献城投降。福临大喜,命兵部尚书噶达浑当廷“宣捷”。群臣振奋不已,有礼部侍郎出班启奏,说有此大捷,朝廷可遣官告祭郊庙。福临想了想,说此战只可称得上是一次“中捷”,那罗刹贼心尚烈,尚需严惩,朝堂上下对于此远方蛮夷,必须君臣一心才好,故而不举行告祭庆贺之礼。

    当时弘毅正在练字,听闻小功子的禀报,一下子甩掉手上的御赐狼毫,忙不迭的传令速去慈宁宫。抬辇的两个太监一路飞奔,不一会就到了慈宁门,再往里是不能继续乘辇的,弘毅不等辇轿停稳,就半爬半跳自己下来了,慌得小功子急忙搀扶。

    “皇玛玛,皇玛玛……”慈宁宫的宫人从来没有见过二阿哥如此性急,纷纷避让行礼,再抬头看那小爷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堪堪冲过去一丈来地儿,离着大殿尚远着呢!

    “皇帝,我说不用传这小子吧,他早就在哀家这慈宁宫安插了‘细作’了,我这里但凡有点风吹草动,他总是第一个知道的。呵呵,没想到,咱们娘两个现在是经常被你这个小皇子牵着鼻子走呢,哈哈……”正殿之内,皇太后早就坐在居中的宝座之上,皇帝福临坐在下首,听了这番话,也十分难得的毫无不悦之色,只是点头说道:“皇额娘,真是没想到啊,玄烨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在您的调教之下,居然料事如神,还懂得用兵之道,儿臣也是欣慰之极呀……”

    “皇……儿臣给皇阿玛请安!”弘毅迈开一岁多的小腿,跑了一两分钟才进了正殿,刚要撒娇问问最新情况,一下子看到了福临,急忙端正形色,跪拜请安。

    “嗯,起来吧!”福临笑着回应。

    “皇玛玛,孙儿听说您这儿有苏麻大姑姑新做的好吃食,赶紧过来讨要呢!”小玄烨顺势起来,就要往皇太后膝前讨巧。

    “慢着!”皇太后突然板着脸止住了玄烨的动作,说道:“玄烨,你虽然还小,却是我大清皇家上承于天的皇子,家国重任,你和你的大阿哥都要一体承担。无论有什么天大的事情,你都要稳若泰山,甚至还要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可你看看你的样子,这么慌慌张张,成何体统?忘了皇玛玛和苏麻是怎么和你说的了吗?”

    原来,自从计收郑成功之后,皇太后开始有意规制小玄烨的言行举止了,所谓坐有坐相、站有站姿,每天是不厌其烦的纠正。即使自己靠不上,也要苏麻喇时常调教,甚至把朴氏、孙氏和梁功等亲近下人召集到一起“开了好几次会”。幸好一岁多的弘毅有着那一世三十六年的心智,否则是绝对适应不了这一整套泯灭幼儿天性、揠苗助长似地皇室教育。听到皇太后如此严肃的说,弘毅急忙站稳,双手扶垂马蹄袖,一抖马褂下摆,重新跪了下来,一本正经的说:“皇玛玛说得对,孙儿错了!孙儿恭请皇太后圣安!儿臣恭请皇阿玛圣安!”

    “哈哈,好,这才像个样子,皇额娘调教有方!苏麻喇姑也是功不可没!”福临很是高兴,亲自伸手扶起了弘毅,顺便拍了拍自己娘亲和苏麻喇的马屁。

    “奴婢不敢冒功,小爷全凭皇太后悉心教养,再者就是小爷天分极高,一学就会!奴婢还要恭喜主子呢!”站在一旁的苏麻拉着弘毅送进皇太后的怀抱,接着给皇上施礼道贺。

    “好了,都别来这些个虚话了,玄烨成不成才,关键还是看他自己的造化才行。二阿哥呀,你刚才飞一样的冲进哀家的慈宁宫,想必不是在那东二所就闻到了苏麻的桂花糕的香气了吧?”皇太后揽着弘毅,作色嗔怪起来。

    “嘿嘿,皇玛玛,孙儿不敢瞎说了。这两天孙儿估摸着那呼玛尔的战事也差不多三个月了,就每天强令让小功子来给尚首领请安,顺便问了问有无那呼玛尔的战报。但每次小功子回来都不敢禀报什么有用的东西,因为孙儿数次给他们说起过皇阿玛立于交泰殿的铁牌之利害。今天倒是不一样,小功子他回来之后,只是说……只是说,皇阿玛也来吃桂花糕了,让孙儿快来!于是孙儿就来了!”弘毅装得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也有意维护自己的贴己下人,却把福临和皇太后都给逗得前仰后合。

    “好你个臭小子,和朕来这些个玩意儿!不过你这维护奴才的慈善之心的确是甚合朕意。就算你不来打听朕,还不知道这后~宫~有多少人见天儿想着法子来钻营朕的心思呢,呵呵,说吧,想问什么?朕不怪你!再说那铁牌子,是不让奴才们结交朝臣的,也没说朕的儿子不能想着朕,惦念着国事。皇额娘,您说是不是这个理?”福临借题发挥,说了一堆。

    “嗯,皇帝说的在理。虽是内有家法,奴才也有办好差事的各式办法,自古就是如此。只要不是佞臣专权,哀家倒是不甚在意他们。”皇太后也是玩了个太极,娘两个打了个平手。

    “那皇玛玛、皇阿玛,儿臣就开始吃桂花糕了?”弘毅不想现在去调节他们之间的心疾,试着引出话题。

    “哈哈,还是朕告诉你吧,那呼玛尔之战——胜了!”福临不再卖关子,道出了实情。

    “太好了!儿臣贺喜皇阿玛旗开得胜!”弘毅再一次窜到地上叩贺!

    “起来吧,这里面也有你的参谋之功。说吧,你想要朕如何赏赐你?”

    “回皇阿玛,儿臣不要赏赐,只是,只是不知明安达礼和沙尔虎达两位将军可否全歼罗刹匪军?”

    “兵部捷报上说,二人合围那呼玛尔城已有百日,济度也在北海之滨连破四股东犯的罗刹匪军小队,最终城中那些罗刹人,除了活活饿死的之外,全部出城投降。现在明安达礼正押解匪兵三百余回返京师,沙尔虎达留守原地,以待朕谕。”

    “太好了!既如此,儿臣跪请皇阿玛再下一道旨意,命沙尔虎达留守呼玛尔城,另调遣一员虎将赴任宁古塔。”

    “这是为何?那呼玛尔虽说叫城,也不过是区区百丈见方的弹丸之地,天寒地冻,如何能够驻守?”福临有些疑惑,却没有不悦之色。毕竟上次和汤若望畅谈一番之后,对于这个罗刹,抑或鄂罗斯,福临现在是格外上心,满族勇士的那种不服输的劲头也卯足了,正好听听小儿子的“高谈阔论”。

    “回皇阿玛的话。那罗刹虽然远在万里之外,可其国方兴未艾,于欧罗巴大洲之东方,勉力往西、往东两个方向同时在开疆拓土。其目的,是为了寻找出海口而进行易货,易货之目的为敛财,敛财之目的为强军,强军之目的则仍然为拓土纳民。如此周而往复,可见其国居心叵测。

    今我大清太祖太宗龙兴之地,处于欧罗巴、亚细亚两大洲之东北方,假若罗刹得我北地,一则其国土幅员辽阔之巨将不亚于我泱泱中华,二则京畿外海之辽阔海洋尽在其窥伺、掣肘之下。两国一旦开战,假若罗刹遣水师劲旅于京师腹地登岸,一南一北、一近一远,必成大患,我朝也是不得不防。

    今我将士浴血奋战百日,才克其一个小小的城堡,若毁而弃之,不嗣来年,罗刹匪军必将重来,关外雪原又多树木、少人烟,届时再起一城堡很容易,而获其踪迹甚难,灭之则必遣大军、耗时日,难上加难!长此以往,大清必然被区区一个罗刹有意羁绊,蚕食鲸吞。不若择一要害四战之地,筑城屯军,扼守东来西去之要冲,但凡敌来一旅,我必灭其一旅,敌来三军,我全歼其全军!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其志必馁,我方可有他图。

    为今之计,则可自盛京宁古塔抽调精锐,北上驻扎呼玛尔城,一来可以北护盛京,二来可以扼守黑龙江,三来可以西联北海济度部,互为犄角,大清万里北疆可平安无事。”弘毅侃侃而谈,第一次在皇帝和皇太后面前长篇大论治国之策。

    “嗯,皇儿说得有理……不过,这呼玛尔千里遥远,大军驻扎于此,恐怕单单粮草供给转运一项,就是大大的麻烦呀!”福临显然是听进去了,转而考虑周全起来。

    “皇阿玛所虑甚是!不过儿臣有一对策,请皇阿玛圣裁!”

    “哦,玄烨快讲。”

    “有一急一缓两策。急者,可令福建同安王郑芝龙,于东南沿海督造海行船只,北上库页(今库页岛),觅一处不冻海港为中转,继而北上库页其岛之北端,夏自黑龙江入海口西入,冬可中转盛京,如此一来可直抵呼玛尔,解决披甲人吃食用度之困。

    至于缓策,大阿哥受创之时,儿臣曾日夜伴护,听为大阿哥疗伤的汤老玛法说起过,自前明末期,南方就有藩外舶来的一种玉米广为种植。据说此物和中原的菽[shū](大豆),以及前明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中记载的‘土豆’,皆可在关外极寒之地开荒种植,且产量极高,用处繁多。如若委派户部及地方各省总督尽速查找,送去关外试种,若成功,可一劳永逸了。至于耕作之人,可遣送关内作奸犯科之人流徙[liúxǐ][1]呼玛尔,亦或是广纳天下有意之人,资助其拓荒呼玛尔。再将触犯天威,被皇阿玛流徒尚阳堡、宁古塔的朝廷官吏酌情赦免,只要其自愿前往呼玛尔戍边治民,就可将功赎罪。如果其吏才堪用,可定一期限,如五年、八年不等,届时考察合格,可原职返京听宣。”

    弘毅将自己的大学时代《地缘政治》专业课的一篇期中论文概要和盘托出。

    就在这时,突然想起自己穿越而来之后,明显感觉顺治十一年的这个夏天,不太热!那也就是说,顺治十一年的冬天会不会太冷?上大学时读到的那篇论述“明清小冰期”的论文内容,一点点涌上心头——

    1550年至1851年,也就是明代嘉靖至清代道光年间,中国曾发生大规模类似于现在的极寒天气,而1640-1700年是这次小冰期中最冷的时期,这与清军南下入关、建立政权的时间是也一致的。那时候经验不足,防御措施不及时,继而发生群发性的农作物减产,随后还出现饥荒、农民起义等一系列连锁社会效应,影响很大。这些事件在史志上亦有记载,在中国称其为“明清小冰期”。

    小冰期时代,不仅中国北方受到影响,就连江南,也因为气温的异常,出现了河面结冰的情形。由于温度的下降和干冷天气的持续,中国的农业经济经历了严峻的考验,究竟有多严峻?从清朝初年叶梦珠编辑的《阅世编》中可见一斑。书中提到,江西的柑橘,向来是贡品,家家户户广泛栽种。然而,在明清小冰期最盛的顺治、康熙年间,橘子常常被冻死。受到打击的橘农吓得不敢再种橘子了。这一时期,就连气候一向温暖的珠江三角洲也遭遇了异常天气,广州等地频繁遭遇降雪,并出现牲畜冻死的现象。

    假如能够比正史之中再早几年引入马铃薯、玉米等耐寒高产农作物,让其在中国尽快普及,也许,就会将这种恶劣气候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多种土豆和玉米,多吃蔬菜少吃肉,这一点其实就连关内中原,都可以大力提倡,从而让庶民足食!”最后,弘毅不忘来上这么一句貌似无关大局的废话。[2]

    皇太后和皇帝长久不语,慢慢领悟其中深意。这急缓两策,如果做成,关外则可衣食无忧。但是还有一处紧要,就是一旦令郑芝龙这个前明时期的大海盗兼海商,再次驾船往来海上,才是真正鱼归大海了,却也不能不防……

    弘毅看在眼里,接着说道:“浙江巡抚秦世祯去年曾上书朝廷,获准编练水军,此时东南初定,可命郑氏二王将所辖水军拨出六成交付秦世祯调遣,护航同安王北上船队,儿臣以为,他们一定奉旨行事!”

    “好!”福临和皇太后不约而同、脱口而出!一石二鸟之策,谁还会半点不准的道理?

    三日之后,京师各部纷纷忙碌起来:

    兵部,设【呼玛尔昂邦章京】,由原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转任,管辖列拿河[3]以西、叶尼塞河[4]以东,北海(贝加尔湖)以北,北抵北冰洋冰盖(玄烨命名)。【宁古塔昂邦章京】由其子巴海继任,管辖开原以北、北冰洋冰盖以南、列拿河以东,含整个东北滨海地区,包括库页岛、北岛(堪察加半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极至倭国本岛以北。新设【乌兰乌德昂邦章京】,暂由济度代领,管辖北海(贝加尔湖)、叶尼塞河以西、鄂毕河[5]整个流域(包括北冰洋冰盖以南的鄂毕湾)以及额尔齐斯河[6]流域广大地区。这样一来,乌拉尔山以东、亚细亚北部的绝大部分领域名义上都属于大清国土了。

    小玄烨在对皇帝的陈述中特别强调:乌兰乌德昂邦章京的辖区,必须是以鄂毕河和额尔齐斯河两大河流的“流域”为概念,而不是主河道的东西为区别。这说法让福临大惑不解,认为“不可细分”,而弘毅针锋相对的提出,以上土地虽然现在鞭长莫及,可是大清最先提出其明确归属,是为了杜绝罗刹的野心。现在虽然地广人稀,可是假以时日,分兵把守,才能永绝后患。这才勉勉强强争取到了福临的许可)。

    吏部,会同刑部,定《大清官吏远治边民、戴罪立功考察例》,一时间响应脱罪的戍边官吏不下百余,不得不按其才能德行分等分批送往呼玛尔、北海乌兰乌德、尚阳堡与宁古塔等地。

    工部,携两道内容相似的圣旨,快马自京城驰往福建、浙江,开工督造海运大船。

    户部,传令各省总督、巡抚,即日起在民间搜寻玉米、大豆、土豆等耐寒高产作物,征调耕种农人,自愿前往盛京以北试种。

    皇二子玄烨还特别恳请皇上,说六部之中,只有礼部无事,不能让他闲着。于是福临下旨礼部,要其会同户部,每三年选派数十名进士,分往各处北地要塞,设立官学、散播文明、开化荒蛮,任期结束,可回京授予翰林院庶吉士[7]。

    一场看似偶然为之的小规模移~**动,开始悄悄实施……

    [1]流,放逐,流放,古代五刑之一。徙,古代称流放的刑罚。流徙,其实就是流放。清代初期,黑龙江地区为流放犯人之地。被流放的犯人,史称“流人”。当时东北地区主要流放地点有:卜奎(齐齐哈尔)、宁古塔、三姓(依兰)、阿勒楚喀(阿城)、伯都纳(扶余)、席北、珲春等地。但宁古塔是其中最著名的流放地。发配到东北的流人主要有获罪文人与官吏、反叛士兵、手工业者和各种会道门分子。

    “流人罪状不一,皆标名目,曰书案、曰花案。书案以文字得祸、殃及子孙,禁锢塞垣,有至四五代者”。《大清会典事例》载,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清廷规定外遣之犯,应发宁古塔、吉林、黑龙江等处安置。同时规定流徙席北者俱改为流宁古塔。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规定凡反叛案内应流人犯俱流徙宁古塔;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规定侵欺钱粮婪赃衙役除死罪外流徙宁古塔。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规定凡3次窃盗、诱卖人口、药饼迷拐等犯俱流宁古塔披甲为奴。

    清代的流徙刑罚是明代迁戍实边制度的沿用。有人研究清代迁民实边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清初4次较大俘民实边,4次俘掠人口多达百万人之多,都安插到沈阳(盛京)一带。第二个时期是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兵人关,定鼎北京,立圈田,设官庄制度把关中的人民移置宁古塔一带,在官庄里耕种。犯罪者,派到旗人名下被甲为奴,做种田工作。第三个时期就是把获罪的文人志士和明末“贰臣”流徙宁古塔,发展东北清帝国的发祥之地。那时宁古塔是一个“具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

    [2]此一段有关明清小冰期的内容,要感谢青梅竹马小X同学的倾情奉献!拜谢!

    [3]即“勒拿河”。早在10世纪,中国辽国已派官员前往勒拿河地区考察。17世纪,俄罗斯帝国扩张到勒拿河流域,清代文献将其称为列拿河。1689年尼布楚条约清俄谈判划定东段边界时,清朝曾提出以勒拿河为国界,以西归俄国,以东归清朝。但在条约中,则确定大致以外兴安岭为界。

    [4]叶尼塞河(俄文:Енисе?й,英文:Yenisei)俄罗斯水量最大的河流,世界大河之一。位于亚洲北部,中西伯利亚高原西侧。西伯利亚河流中水量最丰盈的河流。

    是流入北冰洋最大的河流。比密苏里河-密西西比河稍短,但流量是前者的1.5倍。起源于蒙古国,朝北流向喀拉海,其流域范围包含了西伯利亚中部大部分地区。如以色楞格河-安加拉河为源头计算,全长5,539公里,是世界第五长河。上游湍急,多急流、洪水,周围人口稀少。

    [5]鄂毕河(英文:ObRiver,俄语:Обь)位于西伯利亚西部,是俄罗斯也是世界著名长河。鄂毕河在当地不同民族中有不同的名字,其自身长度为3700公里,流域面积达到了2,600,000平方公里。

    [6]额尔齐斯河是一条跨国河流,发源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阿尔泰山南坡,沿阿尔泰山南麓向西北流,在哈巴河县以西进入哈萨克斯坦国,注入斋桑泊(现过境后即注人布赫塔尔马水库,斋桑泊已成为水库的一部分),出湖后继续西北流穿行于哈萨克斯坦东北部,进入俄罗斯后,过鄂木斯克转向东北,于塔拉附近又转向西北,于托博尔斯克转向北流,在汉特曼西斯克附近汇入鄂毕河,为鄂毕河的最大支流。

    [7]官名。亦称庶常,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始置于明初,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情况有如今天的见习生或研究生。庶吉士这一储才形式,实际是经最高一级科举考试后的再学习、再选拔。明朝从学校储才,举士储才,直到庶吉士储才,构成了一个以科举制为基础的金字塔式的储才系统。只是庶吉士并非每科都选;最初是隔一秋选一次,以后或者三科并选,或者数科不选,甚至有九科不选的。在这种有可能成为国家内阁重臣的官员挑选上,朝廷态度是慎之又慎的。

    【本章修改“徒流”一词为“流徙”,更加准确!谢谢青梅竹马小X同学!】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星球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大河网络 苏B1.B2-20235303 苏B2-20230047 苏ICP备2023041588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04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