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梦穿康熙换乾坤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附02——福佑寺简介 附03——《故宫博物院游览计划书》 附04——独爱香山,独爱那淡淡的散发着灵 附05——北京天坛(百度百科) 附06——天坛听雪(作者:以风为马) 附07——清乾隆铜镀金嵌珐琅望远镜 附08——作者的几句话 附11——旗人称“奴才”略述【作者:橘玄 附14——几句想说的话 附16——中国古代的时间单位 附17——满语对北方汉语方言的影响 第一章 引子之〖景仁宫〗 第二章 引子之〖福佑寺〗 第五章 引子之〖新加坡〗 第六章 引子之〖爱情〗 第三章 引子之〖大清皇室〗 第四章 引子之〖格格〗 第七章——穿越与出生 第八章——重入景仁宫 第九章——取悦皇太后 第十章——上天降祥瑞 第十一章——铜件乃天赐 第十二章——结怨吴良辅 第十三章——母子分离苦 第十四章——迁居东五所 第十五章——奶妈加保姆 第十六章——给爹当道具 第十七章——玛法受惊了 第十八章——孝庄你要笑 第十九章——祖孙来深谈 第二十章——苏麻教阿哥 第二十一章——计收郑成功 第二十二章——宫斗真来了 第二十三章——算计老毛子 第二十四章——圣婴显神通 第二十五章——抓周揽天下 第二十六章——谁的董鄂氏 第二十七章——博弈起居注 第二十八章——历史真变了 第二十九章——福全好兄弟 第三十章——违心救阉奴 第三十一章——防患于未然 第三十二章——教训老阉奴 第三十五章——午门献俄囚 第三十六章——控诉罗刹罪 第三十三章——力保直言臣 第三十四章——经略苦寒地 第三十七章——功封贝勒爷 第三十八章——点评汉儒学 第三十九章——国学与西学 第四十章——西洋火绳枪 第四十一章——第一巴图鲁 第四十二章——沙场领皇差 第四十三章——战壕出奇效 第四十四章——初识鳌拜才 第四十五章——四大辅臣到 第四十六章——星堡显神威 第四十七章——兼领火器营 第四十八章——太后不开心 第四十九章——扬名八旗军 第五十章——开办研究院 第五十一章——平壤虹缎被 第五十二章——领悟四九城 第五十三章——赏识好侍卫 第五十四章——偶遇季开生 第五十五章——大谈义利观 第五十六章——入股松竹斋 第五十七章——私访何其难 第五十八章——结识新贡士 第五十九章——识才辨其长 第六十章——父子亲情浓 第六十一章——棒子来咬钩 第六十二章——合同写朝文 第六十三章——刁奴镶白旗 第六十四章——遇险骡马市 第六十五章——奴才毁亲王 第六十六章——求您了八婶 第六十七章——梦中说错话 第六十八章——掰扯下嫁案 第六十九章——小爷听汇报 第七十章——借用吴良辅 第七十一章——开导五旗主 第七十二章——初登御门下 第七十三章——旗务需改革 第七十四章——终于摆平了 第七十五章——一主揽八旗 第七十六章——总理解律条 第七十七章——皇子收奴心 第七十八章——都是文化人 第七十九章——论道老谈头 第八十章——玄烨解国榷 第八十一章——福临戴高帽 第八十二章——宗室怎总理 第八十三章——东北未禁恳 第八十四章——遗训灭东洋 第八十五章——太祖来托梦 第八十九章——诏设皇仆局 第八十六章——海运要规划 第八十七章——躺枪朱由榔 第八十八章——福临定领海 第九十章——家祭颂心声 第九十一章——舆情需引导 第九十二章——新兵也是人 第九十三章——后宫要兼顾 第九十四章——玛拉遇美女 第九十五章——情愫遭识破 第九十六章——额驸欲攀附 第九十七章——缘来还是你 第九十八章——玛拉被提亲 第九十九章——计测靖南王 第一百章——爹娘都送礼 第一百零一章——横生新变故 第一百零二章——御妹孔四贞 第一百零三章——贝勒哭鼻子 第一百零四章——亲兵罗刹人 第一百零五章——礼拜惹的祸 第一百零六章——多衔就是牛 第一百零七章——巧送知遇恩 第一百零九章——开生献画作 第一百一十章——弄巧也成拙 第一百一十一章 ——石驸马大街 第一百一十二章——猥琐小屁孩 第一百一十三章——姑姑改学姐 第一百一十四章——学姐送宝书 第一百一十五章——四贞讲故事 第一百一十六章——刺激皇额娘 第一百一十七章——子要凭母荣 第一百一十八章——皇后要收养(二更,欢度元旦) 第一百一十九章——蒙女开小会 第一百二十章——悲催大将军 第一百二十一章——罗刹娶寡妇 第一百二十二章——兄弟不和睦 第一百二十三章——女人是大戏 第一百二十四章——我来送礼物 第一百二十五章——虚礼也是礼 第一百二十六章——人体形态学 第一百二十七章——嫡出第一子 第一百二十八章—— 两位亲额吉 第一百二十九章——被废始与末 第一百三十章——惊天大秘密 第一百三十一章——嫡庶一样亲 第一百三十二章——太后做大媒 第一百三十三章——还我雅克萨 第一百三十四章——血仇深似海 第一百三十五章——循循而善诱 第一百三十六章——配角不能少 第一百三十七章——政务挑干员 第一百三十八章——百分百信赖 第一百三十九章 ——聪明的伊万 第一百四十章——复合型人才 第一百四十一章——失踪笔帖式 第一百四十二章——求鱼未得食 第一百四十三章——御马嘶鸣时 第一百四十四章——别馆变大堂 第一百四十五章——看人看主流 第一百四十六章——御前高端会 第一百四十七章——满汉仍有别 第一百四十八章——相煎何太急 第一百四十九章——会议踢皮球 第一百五十章——臣奴各展才 第一百五十一章——徐庶进曹营 第一百五十二章——管控军需物 第一百五十三章——朝鲜与倭国 第一百五十四章——奴才与臣子 第一百五十五章——崇满不抑汉 第一百五十六章——小小和事佬 第一百五十七章——令行禁不止 第一百五十八章——属国分等次 第一百五十九章——朝贡贸易制 第一百六十章——倭寇产白银 第一百六十一章——民间行海商 第一百六十二章——荷兰也怕他 第一百六十三章——雅俗共宵夜 第一百六十四章——夫子罕言利 第一百六十五章——论点极吻合 第一百六十六章——义利需并行 第一百六十七章——郑甲发迹史 第一百六十八章——福临叹刘昌 第一百六十九章——圣主配良臣 第一百七十章——保全郑芝龙 第一百七十一章——科罗湾海战 第一百七十二章——崇武海大战 第一百七十三章——盗亦有其道 第一百七十四章——海贼两三年 第一百七十五章——大夫与芝龙 第一百七十六章——福临用人观 第一百七十七章——食材与人才 第一百七十八章——典故对故事 第一百七十九章——正邪集一身 第一百八十章——功亏于一篑 第一百八十一章——符献挺身出 第一百八十二章——阉奴巧当托 第一百八十三章——性恶与性善 第一百八十四章——政治与文化 第一百八十五章——芝龙文化源 第一百八十六章——四用并三疑 第一百八十七章——水师定基地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一百二十章——悲催大将军
《梦穿康熙换乾坤》
作者:弘毅知难
更新时间:2024-01-21 20:35:50
字数:8616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梦穿康熙换乾坤 !

    与博尔济吉特氏的女人们召开核心成员“常委会”的同时,在位育宫,爱新觉罗家族核心父子二人也在看似有一搭无一搭的对话。

    “玄烨,你可知道简郡王的福晋前些日子薨了?唉,‘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可惜呀,年纪轻轻就……唉”福临坐在御案之后,唉声叹气。

    “窝克【满语:婶婶】真是可怜!”配合着再生爹的语气,弘毅也是悲伤之情溢于言表。其实福临哪里知道,在他说出那句语出《论语.颜渊》的名句之时,弘毅却是浮想起贝克汉姆到中国来大秀的那副刺青!

    “嗯,阿玛我,想给你的这位窝克,加祭一次。”福临说着,拿起御案上的一本奏本,亲手递给了旁边神情落寞、甚至有些“发呆”的小儿子。看来玄烨也是个重感情、懂孝道的娃娃——皇帝如是想。

    小贝的祖宗估计现在正在英伦三岛上经受着“护国主”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吧,一定没听说过这句话——弘毅如是想。

    这位和硕简郡王济度,去年十二月被福临命为“定远大将军”,提了万余人马北上,进抵“北海”【贝加尔湖】东南一百五十里之色楞格河谷地地区,并于乌兰乌德设屯驻守,后来暂领乌兰乌德章京一职,这全赖当时还不到一岁的玄烨所赐。要知道在正史里,他虽然也的确在同一时间被授予“定远大将军”的名号,却不是去那极北的苦海之地“北海”,而是南下福建沿海对付日益坐大的郑成功。

    可这一去,他家里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先是四月份,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的三继福晋、济度名义上的正牌母亲叶赫那拉氏.苏泰故去,紧接他的老爹济尔哈朗五月份着也“驾鹤西去”,他三弟、和硕敏郡王勒度也被“温柔”剥夺了镶蓝旗旗主的位子【单独这一件事不是正史】,接着又是前几日济度的正室福晋不幸亡故。

    迄今为止“一年三丧”,再加上自己家“旗主”乌纱帽的丢失。真可谓家门不幸了。但这不幸还没结束呢!弘毅知道,济度的那位弟弟、多罗敏郡王勒度,现在早已病入膏肓,估计“彻底报销”也就是一两个月的事情了,与此算来,可谓“一年四丧”。【正史上,敏郡王勒度于同一年。也就是顺治十二年十月十九日薨于北京,年仅二十岁(虚岁)。因无子继嗣,而除去了敏郡王爵位】

    但为了稳定军心,皇帝福临和贝勒玄烨都极力主张将这接二连三的“坏消息”对远在天边的济度暂时隐瞒下来,并且又派宗人府宗令岳乐亲自去做工作,就连勒度等人在写给济度的家书中。也是不敢丝毫透露上述内容的。好在极北之地与京师之间,书信寄递不是那么频繁。

    弘毅闻听福临说要“加祭”一次,心里瞬间感觉自己有些对不住这位堂叔了。虽然正史里面,济度也同样是在大破福建郑氏后,于顺治十四年三月返回北京之时才得知父亲、嫡母【妾生的子女称父之正妻为嫡母】、老婆和弟弟早已相继故去的噩耗,可毕竟在这有违常伦的事情中,有了自己的一份参与。实在是不好意思。

    济度的确比较悲催,据《清实录》记载:顺治十四年正月二十四日,“定远大将军世子济度班师还京。时世子济度父和硕郑亲王、母福金【即“福晋”】、弟多罗敏郡王,及世子福金,俱已相继薨逝。及至京,上命议政大臣哈世屯等迎至卢沟桥,告之(这些坏消息)。世子随诣灵柩前,哭泣尽哀。然后还府。上亲临其第。济度率官属出迎。上望见,恻然堕泪。稍前,上降舆,执其手,恸甚。侍臣无不挥涕。上谓济度曰:‘朕来,初欲解慰,及见尔恸不能已。尔尚勉听朕言。少节悲哀,为国自爱。’遂(亲)手赐茶酒,复赐诸贝子公大臣。茶毕,还宫。”

    “儿臣也听闻宗人府的主事说过加祭之事。”弘毅没有打开奏本。因为脑子里在想着济度家里的不幸,有些走神,只是恭敬却又有些随意得作答,没有经过缜密的思维。

    “哦?是吗?对了,阿玛都忘了早就给你封了宗人府右宗正一职了。呵呵,那这宗人府的事情,你的确应该听闻了。”福临微微闭目,似有所悟。

    原本十分放松、甚至有些懈怠的弘毅,闻听此言,一下子后背发凉!不对!自己的对奏有问题!福临一句“宗人府的事情,你的确应该听闻了”,竟让弘毅出了冷汗,为何?

    因为自己知道的太多、太早了!

    “伴君如伴虎”,这个道理小孩子都知道,就必须时刻保持警醒才能保全自己。可要是在皇帝身边久了,特别当你还是“日渐受宠”、“得以重用”的皇子,难免有所放松警惕。不过一旦伸手过长、甚至是貌不恭顺了,只要你还不是皇帝,就依然会有危险。

    福林说此话的时候,微闭双眼,就是一种不悦的表现,这对于在当代官场打拼了十多年的副处长级干部弘毅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皇阿玛,儿臣得以偶然听闻此事,不过是宗人府临时调配去皇仆局当值的主事与儿臣闲谈所致,并不是在宗人府衙门之内打探而知。”弘毅收拾心思,赶紧补充。

    “哦。”就这么简单一个字?那就继续解释吧!

    “皇阿玛,儿臣岂敢插手安郡王【岳乐】统领的宗人府事务?玄烨只是在皇仆局领皇命、当皇差而已,宗人府诸事还是一如往常。儿臣这右宗正虽为宗人府要职,但于玄烨其实不过是个闲差,这皇仆局掌印大臣才是儿臣的正职!儿臣断然不敢辜负皇阿玛圣恩眷顾!”

    弘毅急忙将自己和宗人府的关系掰扯个清清楚楚。本来嘛,不就是因为要自己名正言顺的亲领皇仆局,才加挂了一个“宗人府右宗正”的虚衔,可别让皇帝以为自己的手真的伸出很长了。

    “好,你先看看这宗人府的奏本。”福临见玄烨有些着急了,知道自己这前后两个“哦”字的效果已经达到。既然突然提醒一下小家伙的目的完成了,也就不再计较儿子该不该提前知道这件事,而是入了正题。

    弘毅平复一下心情。这才打开奏本,仔细阅读起来。

    原来,前几日济度的福晋亡故,一切都是按照顺治元年定下的宗室丧葬礼仪定例操持的。多罗郡王的福晋薨了,定例十分详尽。除了礼部要有官员操持祭葬外,多罗郡王以下还要参加会丧【会丧,指共同参加丧葬仪式】。祭葬设仪仗。具体为:鞍马五匹,用彩棺,内衬五层。丧礼服装也有要求:丧主属员服丧除服,直到大祭毕。一共要祭祀两次,初祭和次祭日,除皇帝要赐牛一只、羊六只、酒七瓶、纸钱一万五千外。其余可以由主家自己增加。还有诸如立旛一杆、金银锭六万、纸钱四万五千、羊八只、摆祭品的桌子二十五张。到了百日、周年那一天,皇上还要再赐金银锭一万、纸钱一万、羊七只、桌十三张。可谓十分隆重了。

    按照常理,初祭那天,作为多罗贝勒的玄烨就应该参加了,只不过念及他年龄太小,皇帝亲自下旨让和他福全可以免了初祭和次祭。但考虑到济度在外统兵,着实辛苦。为了宣示皇恩浩荡,宗人府又上本请示,是否可以在今天的重阳节对这位福晋加祭一次。不知道皇帝福临是不是突然想起什么,专门要和自己在位育宫讨论这个问题。

    福临耐心的等着玄烨看完了奏本,这才说道:

    “当日你进言北上进击罗刹,于是朕令济度统兵北地,其功不可没。可未料这一年时间,他家中却累遭变故。先是父母双亡,如今这大福晋也……,唉,朕也实在于心不忍。”

    “皇阿玛所言极是,不如就准了宗人府所请?”弘毅还是没弄明白,这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于是小心探问。

    “嗯。我也是想准了他们所请,就让二等阿思哈尼哈番、内大臣、镶黄旗满洲固山额真,赵布泰,去祭奠一下济度的福晋。”福临一边说。一边看着玄烨。派谁去,皇帝已经决定了,没有用询问的口气。但留着这件事不说完,却另有一番深意。

    弘毅突然醒悟过来,躬身说道:

    “皇阿玛思虑周全,简郡王还朝之日,一定感恩戴德。不过,儿臣也想尽一份心力,毕竟,济度也是玄烨的堂叔。况且他去了极北之地,还是当日玄烨的主意。”

    “哦,难得你有这份心意,好!”福临大喜,终于说到点子上了!

    “不过这主祭之人……”皇上再开金口,说明还有思量。

    “儿臣年幼,不若就以皇二子的身份,参加祭祀便可。这主祭之人,还是赵布泰为好。”

    “哈哈,玄烨虽然年幼,却深明大义,阿玛高兴呀!”福临等到了自己的答案,而且是玄烨主动为之的,龙颜大悦。

    “皇阿玛过奖了。这简郡王妻子亡故,于寻常百姓家都的确是一件大事,更何况是我大清多罗郡王之福晋,就更应该多加照拂了。如此一来,足以对简郡王宣示我皇阿玛的体恤之情,我爱新觉罗皇家的脉脉人情,更可以对天下万民教以人伦,使其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弘毅最后引用了《孟子》中的一段话,让福临听了十分受用。

    “好!说得好!”福临忍不住叫了声好,却不知道又一次上了小玄烨的道!

    其实也不全怪弘毅精于算计,而是他刹那间又想起一件事情来,需要借此机会好好操作一番!

    叶赫那拉氏?苏泰,叶赫部台吉德尔赫礼之女,贝勒金台石(皇太极生母、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孟古哲哲之兄)之孙女。初嫁蒙古察哈尔林丹汗,为林丹汗的第三大妃,八大福晋中的第三位,称苏泰大福晋,史称苏泰太后。天聪九年(1636)四月,随察哈尔部众归顺后金,改嫁济尔哈朗,成为济尔哈朗的五娶福晋(第五个被娶进门的福晋),济尔哈朗的嫡福晋、继福晋相继过世后,她成为“三继福晋”。后济尔哈朗被封为和硕郑亲王,苏泰福晋也被封为和硕郑亲王之“和硕大福晋”,自然也就成为济度的正牌母亲了。

    加祭,就是增加祭祀的意思。清袭明制,对去世的重要官员往往会例外加祭。清初规定:“凡以功封民公侯伯病故者,照会典例造坟,仍照品级给与纸张羊酒、遣官致祭一次。或从优加祭,出自上裁。”例如顺治元年七月,《清实录》记载:“赠故大学士谢升为太傅,谥清义。荫一子为中书舍人。予祭九坛又加祭七坛,仍给全葬银两。”

    阿思哈尼哈番,清爵名。顺治四年(1647年)定名。乾隆元年(1736年),定汉字为男,满文如旧。(未完待续。。。)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星球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大河网络 苏B1.B2-20235303 苏B2-20230047 苏ICP备2023041588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04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