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梦穿康熙换乾坤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附02——福佑寺简介 附03——《故宫博物院游览计划书》 附04——独爱香山,独爱那淡淡的散发着灵 附05——北京天坛(百度百科) 附06——天坛听雪(作者:以风为马) 附07——清乾隆铜镀金嵌珐琅望远镜 附08——作者的几句话 附11——旗人称“奴才”略述【作者:橘玄 附14——几句想说的话 附16——中国古代的时间单位 附17——满语对北方汉语方言的影响 第一章 引子之〖景仁宫〗 第二章 引子之〖福佑寺〗 第五章 引子之〖新加坡〗 第六章 引子之〖爱情〗 第三章 引子之〖大清皇室〗 第四章 引子之〖格格〗 第七章——穿越与出生 第八章——重入景仁宫 第九章——取悦皇太后 第十章——上天降祥瑞 第十一章——铜件乃天赐 第十二章——结怨吴良辅 第十三章——母子分离苦 第十四章——迁居东五所 第十五章——奶妈加保姆 第十六章——给爹当道具 第十七章——玛法受惊了 第十八章——孝庄你要笑 第十九章——祖孙来深谈 第二十章——苏麻教阿哥 第二十一章——计收郑成功 第二十二章——宫斗真来了 第二十三章——算计老毛子 第二十四章——圣婴显神通 第二十五章——抓周揽天下 第二十六章——谁的董鄂氏 第二十七章——博弈起居注 第二十八章——历史真变了 第二十九章——福全好兄弟 第三十章——违心救阉奴 第三十一章——防患于未然 第三十二章——教训老阉奴 第三十五章——午门献俄囚 第三十六章——控诉罗刹罪 第三十三章——力保直言臣 第三十四章——经略苦寒地 第三十七章——功封贝勒爷 第三十八章——点评汉儒学 第三十九章——国学与西学 第四十章——西洋火绳枪 第四十一章——第一巴图鲁 第四十二章——沙场领皇差 第四十三章——战壕出奇效 第四十四章——初识鳌拜才 第四十五章——四大辅臣到 第四十六章——星堡显神威 第四十七章——兼领火器营 第四十八章——太后不开心 第四十九章——扬名八旗军 第五十章——开办研究院 第五十一章——平壤虹缎被 第五十二章——领悟四九城 第五十三章——赏识好侍卫 第五十四章——偶遇季开生 第五十五章——大谈义利观 第五十六章——入股松竹斋 第五十七章——私访何其难 第五十八章——结识新贡士 第五十九章——识才辨其长 第六十章——父子亲情浓 第六十一章——棒子来咬钩 第六十二章——合同写朝文 第六十三章——刁奴镶白旗 第六十四章——遇险骡马市 第六十五章——奴才毁亲王 第六十六章——求您了八婶 第六十七章——梦中说错话 第六十八章——掰扯下嫁案 第六十九章——小爷听汇报 第七十章——借用吴良辅 第七十一章——开导五旗主 第七十二章——初登御门下 第七十三章——旗务需改革 第七十四章——终于摆平了 第七十五章——一主揽八旗 第七十六章——总理解律条 第七十七章——皇子收奴心 第七十八章——都是文化人 第七十九章——论道老谈头 第八十章——玄烨解国榷 第八十一章——福临戴高帽 第八十二章——宗室怎总理 第八十三章——东北未禁恳 第八十四章——遗训灭东洋 第八十五章——太祖来托梦 第八十九章——诏设皇仆局 第八十六章——海运要规划 第八十七章——躺枪朱由榔 第八十八章——福临定领海 第九十章——家祭颂心声 第九十一章——舆情需引导 第九十二章——新兵也是人 第九十三章——后宫要兼顾 第九十四章——玛拉遇美女 第九十五章——情愫遭识破 第九十六章——额驸欲攀附 第九十七章——缘来还是你 第九十八章——玛拉被提亲 第九十九章——计测靖南王 第一百章——爹娘都送礼 第一百零一章——横生新变故 第一百零二章——御妹孔四贞 第一百零三章——贝勒哭鼻子 第一百零四章——亲兵罗刹人 第一百零五章——礼拜惹的祸 第一百零六章——多衔就是牛 第一百零七章——巧送知遇恩 第一百零九章——开生献画作 第一百一十章——弄巧也成拙 第一百一十一章 ——石驸马大街 第一百一十二章——猥琐小屁孩 第一百一十三章——姑姑改学姐 第一百一十四章——学姐送宝书 第一百一十五章——四贞讲故事 第一百一十六章——刺激皇额娘 第一百一十七章——子要凭母荣 第一百一十八章——皇后要收养(二更,欢度元旦) 第一百一十九章——蒙女开小会 第一百二十章——悲催大将军 第一百二十一章——罗刹娶寡妇 第一百二十二章——兄弟不和睦 第一百二十三章——女人是大戏 第一百二十四章——我来送礼物 第一百二十五章——虚礼也是礼 第一百二十六章——人体形态学 第一百二十七章——嫡出第一子 第一百二十八章—— 两位亲额吉 第一百二十九章——被废始与末 第一百三十章——惊天大秘密 第一百三十一章——嫡庶一样亲 第一百三十二章——太后做大媒 第一百三十三章——还我雅克萨 第一百三十四章——血仇深似海 第一百三十五章——循循而善诱 第一百三十六章——配角不能少 第一百三十七章——政务挑干员 第一百三十八章——百分百信赖 第一百三十九章 ——聪明的伊万 第一百四十章——复合型人才 第一百四十一章——失踪笔帖式 第一百四十二章——求鱼未得食 第一百四十三章——御马嘶鸣时 第一百四十四章——别馆变大堂 第一百四十五章——看人看主流 第一百四十六章——御前高端会 第一百四十七章——满汉仍有别 第一百四十八章——相煎何太急 第一百四十九章——会议踢皮球 第一百五十章——臣奴各展才 第一百五十一章——徐庶进曹营 第一百五十二章——管控军需物 第一百五十三章——朝鲜与倭国 第一百五十四章——奴才与臣子 第一百五十五章——崇满不抑汉 第一百五十六章——小小和事佬 第一百五十七章——令行禁不止 第一百五十八章——属国分等次 第一百五十九章——朝贡贸易制 第一百六十章——倭寇产白银 第一百六十一章——民间行海商 第一百六十二章——荷兰也怕他 第一百六十三章——雅俗共宵夜 第一百六十四章——夫子罕言利 第一百六十五章——论点极吻合 第一百六十六章——义利需并行 第一百六十七章——郑甲发迹史 第一百六十八章——福临叹刘昌 第一百六十九章——圣主配良臣 第一百七十章——保全郑芝龙 第一百七十一章——科罗湾海战 第一百七十二章——崇武海大战 第一百七十三章——盗亦有其道 第一百七十四章——海贼两三年 第一百七十五章——大夫与芝龙 第一百七十六章——福临用人观 第一百七十七章——食材与人才 第一百七十八章——典故对故事 第一百七十九章——正邪集一身 第一百八十章——功亏于一篑 第一百八十一章——符献挺身出 第一百八十二章——阉奴巧当托 第一百八十三章——性恶与性善 第一百八十四章——政治与文化 第一百八十五章——芝龙文化源 第一百八十六章——四用并三疑 第一百八十七章——水师定基地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四十一章——第一巴图鲁
《梦穿康熙换乾坤》
作者:弘毅知难
更新时间:2024-01-21 20:32:24
字数:11390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梦穿康熙换乾坤 !

    皇帝福临亲手扶起跪在地上请安的鳌拜,展露出十分欣赏、信任有加的一脸亲昵样子。

    也难怪福临如此重视这个二等公、内大臣[1]鳌拜——

    瓜尔佳·鳌拜,出生于武将世家,有“满洲第一巴图鲁”的美称。其伯父费英东随其父索尔果投奔努~尔~哈赤,历任固山额真、“众额真”,天命建后金国前,位列“清初开国五大臣[2]”之一。

    在崇德初年太宗(皇太极)第二次征朝鲜的战争中,鳌拜开始崭露头角,显示出他勇猛无畏的性格,并从此获得了“巴图鲁”的称号——就在攻下朝鲜“王城”汉城之后,太宗派硕托、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率军攻打皮岛。皮岛在鸭绿江口外,距朝鲜本土及大陆都很近,是一个战略要地,明将毛文龙曾据守此岛,使太宗经常感受到威胁,因而对它十分重视,认为“此岛可比大城”。但硕托等进攻不利,太宗又派阿济格前去增援。渡海之前,鳌拜向阿济格表示:“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面!”于是他大呼奋力而上,“冒矢石直前搏战”,然后举火为号,引来后续部队,攻下了皮岛。太宗对鳌拜的表现十分高兴,提升他为三等梅勒章京,赐号“巴图鲁”,加世袭六次,准再袭十二次。以后,鳌拜在松锦之战以及入关后的历次战争中屡立战功。

    崇德六年初围困锦州及攻克锦州外城时,鳌拜先后率护军击败明朝杏山、松山援军,并徒步攻克明军的步军营,因而从三等梅勒章京升为一等梅勒章京,准再袭十次。崇德六年八月,松山明军突围,被鳌拜率部击退。接着,鳌拜又追击吴三桂、唐通、白广恩等明军各部,获得大胜。于是,崇德七年(1642)六月,鳌拜又升为护军统领,即巴牙喇纛章京,实际相当于都统,即固山额真之职,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崇德八年(1643)八月,福临的皇阿玛皇太极突然薨故,当时势力最大、地位最高、最有资格继统者有三人:一是两黄旗系统的、太宗皇帝的长子豪格;一是两白旗系统的、太宗皇帝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一是两红旗系统的、太宗皇帝的哥哥礼亲王代善,其中尤以前两者的争夺最为激烈。在这场斗争中,鳌拜身为镶黄旗贵族、护军头目,对皇阿玛皇太极可谓忠心耿耿。福临听自己的皇额娘说过,崇德二年,岳托曾派人于夜晚向太宗进献马匹,鳌拜以“此暮夜就寝时,非献马时”为理由,说:“上已安寝,欲令惊动,秉烛观马耶?”加以挡驾。事后太宗听说此事,颇为高兴,将献马一事作为“违法妄行”,“命法司分别议罪”。

    鳌拜如此忠于太宗皇帝,自然坚决支持太宗皇帝的儿子继承皇位。后来福临的皇兄豪格自动退出皇位争夺、诸王大臣于崇政殿商议册立这个关键时刻,鳌拜曾与图赖、索尼等六人“共立盟誓,愿生死一处”,并且当众表示:“吾等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这才逼着多尔衮无奈不敢仓促自立,推举了福临这个当时才六岁的娃娃做了皇帝。

    福临继位以来,这鳌拜更是功勋卓著!顺治二年,鳌拜升一等昂邦章京,随阿济格[3]进攻李自成的军队,直下湖广一带。顺治三年正月,鳌拜随肃王豪格等率军进攻张献忠大西农民军。在汉中打败贺珍以后,得知张献忠率军已到西充一带,鳌拜再次充当先锋,率先头部队前往狙击,结果两军相遇,“鳌拜等奋击,大破之,斩献忠于阵”。打败大西军主力之后,鳌拜等又继续深入四川、贵州等地,斩杀大西政权的大小官员一千多人,基本上消灭了四川一带的大西军。

    但是,这次鳌拜却不但没有获得升官的机会,反而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被借口“停其赏赉[lài]”,还险些丢掉了性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作为两黄旗的中坚,采取了反对白旗势力的立场,这就必然遭到摄政王的多尔衮的打击。直到顺治七年十二月,那个可恶至极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病死,福临自己亲政,才以军功升三等侯鳌拜巴图鲁为一等侯,后来又兼一拖沙喇哈番[4]为二等公。

    从此以后,鳌拜作为内大臣之一,常在福临左右,直接参与管理朝堂各类事务,如商讨本章批复程序、联络蒙古科尔沁部,将皇太后旨意传达给皇帝、祭奠故世王公妃嫔,并倡议“大阅以讲武”,自教武进士骑射,协助会审案狱等等,俨然成为了一个能文能武的干臣!对于鳌拜的尽心尽力、始终不渝的效命于自己,福临十分清楚和看重,自然也是十分信任。

    “鳌拜,你可认识朕御案之上为何物?”福临拉着鳌拜走到御案之前,故意问道。

    “回皇上的话,这些都是些长短鸟枪,奴才如何不知?只不过是洋人用的怯战之物罢了。”虽为重臣,但出身行伍的鳌拜在皇上面前依旧保持者那份直率和刚武,毫不掩饰,这一点也深得福临的喜爱。

    但自负的鳌拜并不知道,他看到的“鸟枪”可不是明清交替之际中国和朝鲜军队普遍使用的那种老式“火绳枪”了。而这一点,福临却提前一天就心知肚明。

    “‘怯战之物’?哈哈,不错!不错!那你说说,大清八旗的弓箭、?[piàn]刀厉害还是洋人的鸟枪厉害?”

    “哈哈!皇上取笑奴才了!这还用说?自然是咱们大清八旗的刀箭厉害!那些个鸟枪鸟铳,吓唬吓唬南明的尼堪[5]蠢猪倒也罢了,对于我大清猛士,毫无用处!哈哈哈哈……”

    鳌拜洪亮的笑声震得位育宫瓦片似乎都在嗡嗡作响,吴良辅有些烦躁的退出殿外,图个清静。老狐狸其实早就看出来,这鳌拜虽然不是宗室,连个“红带子[6]”都不是,却是继那位死掉的叔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后,头一号“首崇满洲”的铁杆,那自然是和慈宁宫那边少不了干系,连自己都提醒过皇上好几次了,可就是不见皇上他有所警觉!

    “吴公公,皇上叫本王前来,不知何事呀?”正不紧不慢往这儿走来的安郡王岳乐,老远就和这位皇帝的近臣打招呼。

    “吆,奴才给安郡王请安了!回您的话儿,主子正在和鳌拜说那些个鸟枪的事情,奴才是一个字也听不懂,就出来伺候着了。爷儿您快进去吧,主子说了,您来了不必通传的!”吴良辅对于谁红谁火,谁是自己可以依靠的大树,有种与生俱来的敏感,对于当下大火、堪为皇上左膀右臂的岳乐,自然是不敢怠慢!

    “如此说来,谢过吴公公……”岳乐一边走,一边很自然的往吴良辅手中悄悄塞了一个小银包,也不理身后老奴才的感谢虚言,径直进了正殿。

    “奴才岳乐给皇上请安!”

    “安郡王来了!快起来吧,过来听听鳌拜是怎么说这些个西洋玩意儿的,哈哈!”福临望了一眼岳乐,眼神里明显全是兴奋,一直在说笑着什么。

    “鳌拜给安郡王请安了!”鳌拜此时作为一个内大臣,还是颇知礼数的,主动给岳乐打千儿行礼。“鳌拜大人不必多礼!您这会子是给皇上讲什么笑话呀,小王也来乐呵乐呵……”

    “哈哈,鳌拜说,这些鸟枪是中看不中用的假把式!哈哈……两军对弈,明军还不等我大清八旗骑兵奔到面前,就吓得点火乱放,八旗猛士只要伏在马腹,十有**就躲过弹丸,而后全力冲击,明军火枪手还没来得及二次装弹填药完成,就早已成了我们的刀下鬼……哈哈。这人马近战,还是八旗肖勇呀!”福临接过话茬,自己说笑着。

    “鳌拜大人,你说那明安达礼,作战是勇猛呢,还是怯懦?”岳乐只是向皇帝点头示意知道,接着就冲鳌拜说道。

    “明安达礼大人之勇猛不在微臣之下。”

    “那你可知道他五千八旗肖勇骑兵,为何在呼玛尔城受困于四百罗刹火枪兵?”

    “哈哈,他虽勇猛,却还只是一个蒙古骑士,至今不得满洲八旗骑兵战法之要,那便是死兵出前、飘忽不定,勇兵跟进、风卷残云,骑射如风,刀箭如林[7]!”鳌拜终于忍耐不住,体现了自己的刚愎自付一面。当然,他在福临眼中得到的回应,却是“用兵有道、自信果敢”的赞赏。

    “小王也是带过兵打过仗的,却不知道面对坚固城塞,我八旗大军的风卷残云可否必定有用?”岳乐自然知道八旗铁骑作战精要,却对于这种宁顽不化、不思改进的做法有些不满。

    “自是有用如常!安郡王,你忘了八旗勇士于马上骑射,百发百中不在话下吗?给我一营精兵,我围着那个呼玛尔城跑上一圈,就能用这千余骑射死城中人丁一半!”鳌拜也有些不服。

    “皇上,奴才此来正为此事。”岳乐不再搭理鳌拜,转而面向福临说道。

    “哦,为何事而来?朕不过是让你过来观赏西洋鸟枪这些玩意儿罢了……”福临不是享乐皇帝,刚才岳乐一执着,他就从鳌拜的言语中知道,这“大清第一巴图鲁”不一定全对了。

    “二阿哥、多罗贝勒玄烨,让奴才代为禀报,说他愿意率领通州大营内被俘的三百罗刹兵,与我朝中善战之将,行一次攻城守寨演习[8]。本来奴才想腆居老将一把,请皇命亲帅镶黄旗一营人马为之,如今看来,鳌拜大人却比奴才更知道我大清八旗的运用之道。不知鳌大人可有此意?”岳乐对着鳌拜轻轻一躬,就用带有些挑衅的眼神盯着这位第一图巴鲁了。

    福临十分理智的没有说话,只是看着鳌拜。

    “皇上,多罗贝勒尚且年幼,这沙场之上,恐怕……”鳌拜和岳乐都是满洲战将,互相之间为了战场之事有些不服气很是自然,他也不放在心上,却先提出这贵为大清贝勒爷的皇二子实在是太过幼小,自己及时胜了也是胜之不武。

    “玄烨虽年幼,然我爱新觉罗家族少年,自小就应锤炼疆场!既然他有此意,爱卿可放心大胆去校验一下!”福临定了调子,如果鳌拜不答应,那就是看不起爱新觉罗家了!

    “奴才不敢,奴才愿领镶黄旗一营千骑,与贝勒爷一试高下!”鳌拜信心满满、一口应承!凭自己的勇猛和一千将士的用命,小小一个一岁幼儿外加三百罗刹降兵,简直如同儿戏一般!

    可怜的鳌拜,不知道今天从一开始就落入了自己的“皇上亲亲”和安郡王的“圈套”——这哥俩就是想用大清第一图巴鲁的名号来验证一下小玄烨说的“火器之厉害”是否属实。而弘毅于日前,故意向岳乐推荐了鳌拜,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己这个大胆计划提供一个真正的磨砺机会,看看自己对于这个时代的骑兵战术、火器用法的臆测是否正确。另一方面,就是要在鳌拜这些满洲猛将的心目中,尽快树立自己神话一般不可战胜的地位!

    [1]清代仅次于领侍卫内大臣的侍卫亲军统领,负责协助领侍卫内大臣。清代制度,设“侍卫处”,《清史稿·职官志》说:“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内大臣,从一品,各六人”。另有散秩大臣若干人。协助领侍卫内大臣掌管统率侍卫亲军,卫护皇帝,地位颇为尊崇,以八旗中镶黄、正黄、正白(称上三旗)旗中选拔侍卫(侍卫分四等,另有蓝翎侍卫等),由内大臣协助领侍卫内大臣统率。

    [2]清初开国五大臣指的是瓜尔佳信男公费英东、纽祜禄宏毅公额亦都、董鄂温顺公何和理、佟忠烈公扈尔汉、觉罗公安费扬古五人。

    [3]爱新觉罗·阿济格(1605年年8月28日-1651年11月28日),万历三十三年出生,生母阿巴亥,乌喇那拉氏,中国清代亲王,清太祖**哈赤第十二子。清初名将。满族,剽悍少谋。初授台吉,后金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以军功授贝勒,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晋封武英郡王,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封和硕英亲王。地位仅次于四大贝勒。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又以平西大将军督师征讨姜瓖在大同的叛乱。在九江,又招降明军左梦庚部。他要求封叔王,被摄政王多尔衮拒绝。多尔衮死后,他企图摄政,被削爵幽禁赐死。

    [4]清爵名。汉称旧为外所千总。顺治四年(1647),定名为“拖沙喇哈番”。乾隆元年(1736),定汉字为云骑尉,满文如旧。

    [5]满语,汉人。

    [6]清代觉罗别称。天聪九年(1635年),清太祖规定觉罗皆束红带,以示身份。故称。红带子是清代皇室旁支子孙的代称。清制,以太祖**哈赤之父塔克世为大宗,称其直系子孙为宗室;而以其叔伯弟兄之子孙为觉罗。凡觉罗皆系红色带为标志,故俗称觉罗为红带子。清朝的皇族,是从太祖**哈赤父亲塔世克辈份开始算起,然后按嫡旁亲疏,分做“宗室”和“觉罗”两大类。凡属塔世克本支,即**哈赤及嫡亲兄弟以下子孙,统统归入“宗室”;再就是塔世克叔伯兄弟支系的,都叫“觉罗”。按照清朝政府的规定,宗室腰系黄带子,觉罗身系红带子,用以显示身份的特殊。故此宗室也俗称黄带子,觉罗呼红带子。不过比较起来,觉罗的血缘要远一些。

    [7]八旗军骑兵分为两类,一种叫做“死兵”,战时冲在最前面负责吸引敌军(主要是大量装备火器的明军)火器的射击,为后面的部队减轻威胁,赢得时间,很有点“敢死队”的味道。死兵身穿重甲且携带盾牌,一般只带短兵器(剑、朴刀、短柄锤、板斧等),一旦冲入敌阵也可进行肉搏战。冲在后面的骑兵叫做“勇兵”,跟在死兵后面发起冲锋。带敌军火器第一发完毕后,利用装填的时间差冲入敌阵与之搏杀。勇兵擅长骑射(后来说的八旗军善骑射就是指勇兵),一般只穿轻甲,以弓箭发动远程攻击,近战使用大刀、长枪、戈、戟等大型冷兵器。因为当时火器发射间隔长,因此采用这种战法确实和起作用,在野战中,明军即使大量使用火器也难以取胜。明军必须在战车、炮兵、步兵(指专克骑兵的长枪步兵)和弓箭兵的配合下,再加上火器的优势,才能获胜。

    [8]演习一词,古已有之。明冯梦龙清蔡元放《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五回:“遂使孙武演习水军于江口。”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星球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大河网络 苏B1.B2-20235303 苏B2-20230047 苏ICP备2023041588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04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