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梦穿康熙换乾坤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附02——福佑寺简介 附03——《故宫博物院游览计划书》 附04——独爱香山,独爱那淡淡的散发着灵 附05——北京天坛(百度百科) 附06——天坛听雪(作者:以风为马) 附07——清乾隆铜镀金嵌珐琅望远镜 附08——作者的几句话 附11——旗人称“奴才”略述【作者:橘玄 附14——几句想说的话 附16——中国古代的时间单位 附17——满语对北方汉语方言的影响 第一章 引子之〖景仁宫〗 第二章 引子之〖福佑寺〗 第五章 引子之〖新加坡〗 第六章 引子之〖爱情〗 第三章 引子之〖大清皇室〗 第四章 引子之〖格格〗 第七章——穿越与出生 第八章——重入景仁宫 第九章——取悦皇太后 第十章——上天降祥瑞 第十一章——铜件乃天赐 第十二章——结怨吴良辅 第十三章——母子分离苦 第十四章——迁居东五所 第十五章——奶妈加保姆 第十六章——给爹当道具 第十七章——玛法受惊了 第十八章——孝庄你要笑 第十九章——祖孙来深谈 第二十章——苏麻教阿哥 第二十一章——计收郑成功 第二十二章——宫斗真来了 第二十三章——算计老毛子 第二十四章——圣婴显神通 第二十五章——抓周揽天下 第二十六章——谁的董鄂氏 第二十七章——博弈起居注 第二十八章——历史真变了 第二十九章——福全好兄弟 第三十章——违心救阉奴 第三十一章——防患于未然 第三十二章——教训老阉奴 第三十五章——午门献俄囚 第三十六章——控诉罗刹罪 第三十三章——力保直言臣 第三十四章——经略苦寒地 第三十七章——功封贝勒爷 第三十八章——点评汉儒学 第三十九章——国学与西学 第四十章——西洋火绳枪 第四十一章——第一巴图鲁 第四十二章——沙场领皇差 第四十三章——战壕出奇效 第四十四章——初识鳌拜才 第四十五章——四大辅臣到 第四十六章——星堡显神威 第四十七章——兼领火器营 第四十八章——太后不开心 第四十九章——扬名八旗军 第五十章——开办研究院 第五十一章——平壤虹缎被 第五十二章——领悟四九城 第五十三章——赏识好侍卫 第五十四章——偶遇季开生 第五十五章——大谈义利观 第五十六章——入股松竹斋 第五十七章——私访何其难 第五十八章——结识新贡士 第五十九章——识才辨其长 第六十章——父子亲情浓 第六十一章——棒子来咬钩 第六十二章——合同写朝文 第六十三章——刁奴镶白旗 第六十四章——遇险骡马市 第六十五章——奴才毁亲王 第六十六章——求您了八婶 第六十七章——梦中说错话 第六十八章——掰扯下嫁案 第六十九章——小爷听汇报 第七十章——借用吴良辅 第七十一章——开导五旗主 第七十二章——初登御门下 第七十三章——旗务需改革 第七十四章——终于摆平了 第七十五章——一主揽八旗 第七十六章——总理解律条 第七十七章——皇子收奴心 第七十八章——都是文化人 第七十九章——论道老谈头 第八十章——玄烨解国榷 第八十一章——福临戴高帽 第八十二章——宗室怎总理 第八十三章——东北未禁恳 第八十四章——遗训灭东洋 第八十五章——太祖来托梦 第八十九章——诏设皇仆局 第八十六章——海运要规划 第八十七章——躺枪朱由榔 第八十八章——福临定领海 第九十章——家祭颂心声 第九十一章——舆情需引导 第九十二章——新兵也是人 第九十三章——后宫要兼顾 第九十四章——玛拉遇美女 第九十五章——情愫遭识破 第九十六章——额驸欲攀附 第九十七章——缘来还是你 第九十八章——玛拉被提亲 第九十九章——计测靖南王 第一百章——爹娘都送礼 第一百零一章——横生新变故 第一百零二章——御妹孔四贞 第一百零三章——贝勒哭鼻子 第一百零四章——亲兵罗刹人 第一百零五章——礼拜惹的祸 第一百零六章——多衔就是牛 第一百零七章——巧送知遇恩 第一百零九章——开生献画作 第一百一十章——弄巧也成拙 第一百一十一章 ——石驸马大街 第一百一十二章——猥琐小屁孩 第一百一十三章——姑姑改学姐 第一百一十四章——学姐送宝书 第一百一十五章——四贞讲故事 第一百一十六章——刺激皇额娘 第一百一十七章——子要凭母荣 第一百一十八章——皇后要收养(二更,欢度元旦) 第一百一十九章——蒙女开小会 第一百二十章——悲催大将军 第一百二十一章——罗刹娶寡妇 第一百二十二章——兄弟不和睦 第一百二十三章——女人是大戏 第一百二十四章——我来送礼物 第一百二十五章——虚礼也是礼 第一百二十六章——人体形态学 第一百二十七章——嫡出第一子 第一百二十八章—— 两位亲额吉 第一百二十九章——被废始与末 第一百三十章——惊天大秘密 第一百三十一章——嫡庶一样亲 第一百三十二章——太后做大媒 第一百三十三章——还我雅克萨 第一百三十四章——血仇深似海 第一百三十五章——循循而善诱 第一百三十六章——配角不能少 第一百三十七章——政务挑干员 第一百三十八章——百分百信赖 第一百三十九章 ——聪明的伊万 第一百四十章——复合型人才 第一百四十一章——失踪笔帖式 第一百四十二章——求鱼未得食 第一百四十三章——御马嘶鸣时 第一百四十四章——别馆变大堂 第一百四十五章——看人看主流 第一百四十六章——御前高端会 第一百四十七章——满汉仍有别 第一百四十八章——相煎何太急 第一百四十九章——会议踢皮球 第一百五十章——臣奴各展才 第一百五十一章——徐庶进曹营 第一百五十二章——管控军需物 第一百五十三章——朝鲜与倭国 第一百五十四章——奴才与臣子 第一百五十五章——崇满不抑汉 第一百五十六章——小小和事佬 第一百五十七章——令行禁不止 第一百五十八章——属国分等次 第一百五十九章——朝贡贸易制 第一百六十章——倭寇产白银 第一百六十一章——民间行海商 第一百六十二章——荷兰也怕他 第一百六十三章——雅俗共宵夜 第一百六十四章——夫子罕言利 第一百六十五章——论点极吻合 第一百六十六章——义利需并行 第一百六十七章——郑甲发迹史 第一百六十八章——福临叹刘昌 第一百六十九章——圣主配良臣 第一百七十章——保全郑芝龙 第一百七十一章——科罗湾海战 第一百七十二章——崇武海大战 第一百七十三章——盗亦有其道 第一百七十四章——海贼两三年 第一百七十五章——大夫与芝龙 第一百七十六章——福临用人观 第一百七十七章——食材与人才 第一百七十八章——典故对故事 第一百七十九章——正邪集一身 第一百八十章——功亏于一篑 第一百八十一章——符献挺身出 第一百八十二章——阉奴巧当托 第一百八十三章——性恶与性善 第一百八十四章——政治与文化 第一百八十五章——芝龙文化源 第一百八十六章——四用并三疑 第一百八十七章——水师定基地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一百六十四章——夫子罕言利
《梦穿康熙换乾坤》
作者:弘毅知难
更新时间:2024-01-21 20:37:38
字数:9738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梦穿康熙换乾坤 !

    福临享受美食的时候,还不忘关心一下未成年子女的饮食,原本是很温情的一刻,却被玄烨郑重其事的叩谢弄得不明所以。不仅是皇帝,就连乱哄哄的满人饭桌那边也立即安静下来。

    “玄烨,起来用莲子羹吧,怎么这么客套?”福临只好硬着头皮发问——这小家伙又要弄出什么阵仗?

    “回皇阿玛的话,儿臣这不是客套,而是遵循‘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教诲。”弘毅跪在那里恭恭敬敬、一本正经、煞有介事、虚张声势的回奏。

    这一句话让福临差点喷出口中之物,几位铁杆满人也是哈哈笑起,但却让了无生气的一班汉臣和图海、折库讷等汉化颇深的满臣为之一振。

    “哈哈,喝碗莲子羹也要遵循孔子教诲吗?朕怎么不知道,你说来听听?”福临忍住笑,故意诘问,权当给这顿宵夜增加一个娱乐项目而已。

    “嗻!儿臣曾听闻师傅范承谟说,孔子曰:‘有盛馔[zhuàn],必变色而作’。皇阿玛赐羹,岂不是盛馔【饮食,吃喝】?赶明儿儿臣和范师傅说起来,他一定会给儿臣作揖,说我知礼呢!”弘毅卖弄一句《论语》,眼睛却偷偷瞥了一眼四周:

    满臣绝大多数依旧木知觉也,汉臣却有一个算一个如坐针毡起来!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好!我大清最重礼法,也推崇孔圣之道。玄烨说的不错,皇阿玛我也夸赞你了!你一并和范承谟说一说吧……哈哈!诸位爱卿,三岁乳儿尚且知礼,咱们也‘食不语’吧,赶紧用完点心再早些会议,也好让你们早些回府。”福临笑呵呵表示认可,带头低头吃饭,不再言语了。

    于是。宵夜的进程明显加快,过了不久,满蒙大臣酣畅淋漓、汉人臣僚如坐针毡的夜宵,终于在福临放下手中最后一块羊排的时候告一段落。

    “诸位爱卿,吃饱了我们继续会议吧!”福临接过热手巾擦了擦口、手,开始后半段的御前会议。

    不多一会儿,在太监宫女的高效服务下。位育宫正殿恢复了会场应有的秩序。只不过皇帝开恩,令人留下了宫凳,让满汉大臣分列两边坐着“会议”了。

    “适才玄烨想听听诸位对同安王率船出海贸易一事的高论,朕也想听听。你们谁先说?”福临给出议题。

    “皇上,臣以为不妥!”这次毫无犹豫,礼部汉尚书胡世安果断起身回奏!

    好!有言语交锋就有思想火花!你放马过来吧——弘毅十分欣慰得等着被“炮轰”……

    *

    *

    会议开到现在。其实已经进入了最后阶段了,弘毅愿意铺排开的议题,如果福临不再临时增加的话,也只剩下郑芝龙入海和开设海关两方面、一件事了。

    作为今天年龄最长的礼部汉尚书,胡世安不会不知道会议进展到什么程度。若不是有明确的反对意见,应该不会在这个时候出来节外生枝。而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时候反对,而不是在宵夜之前戴明说长篇大论的时候。弘毅自有自己十拿九稳的判断——感谢孔老夫子的那两句围绕“吃”的话吧!

    其实,胡世安原本打算老老实实“听完”这冗长的会议之后,就赶紧回家睡觉,明天起来一坐堂,就在礼部满尚书恩格德的指挥下,开始将今天领受的诸如叱问朝鲜使臣罪责、勘定私贩军需之物、拟定战略物资名录等等任务一样一样铺排开来,如若朝鲜行使私贩禁物之事验证清楚,后面还少不了锁拿一些涉事的大小官吏和监事人员。谁去谁留也都要好好思考,所以后面要做的事情还多了去呢!

    但会议最后这一件事却触动了向来以儒学卫道士自居的前明进士那敏感的神经。如果说身为华夏正统的汉人服侍胡虏满洲清室也是无奈,满朝上下文武,除了自己也不乏他人,而且何其多哉?皇帝想让那个被自己颇为诟病的海盗郑芝龙去重拾旧业,自己管不着——虽说他是海匪出身,降明复叛再归大清。可自己不也是前明的进士?哥俩一般儿高,谁也别说谁了!

    但小皇子说“民人海商、开税增利”,甚至戴明说口口声声郑芝龙什么“世故老成、左右逢源、善于与藩邦洋夷打交道”、“以战养战、以夷制夷”等等的奇谈怪论,有哪一句是圣人之言?归根结底还都是满口利益。这就让老学究胡世安颇为不齿。但人在屋檐下,皇上没让群臣评议,咱也权当没听见,回家自己恶心去罢了!

    但一场“雅俗共赏”的“宵夜”,实在是让人倍感煎熬。满洲大臣的酒肉行色原本早已见怪不怪,可是小皇子明显有所指的一句“有盛馔,必变色而作”,再加上皇上推波助澜的那句“大清最重礼法,也推崇孔圣之道”,着实让人情何以堪!

    或许表面上听起来,人家父子二人是在嘲弄满臣吃喝起来好不文雅,但其背后的意思,或许就是——我们满洲皇室都知道明礼尊孔,可你们孔门弟子、汉家儿郎却任凭我们在这里大谈牟利之事,毫无信守孔孟之道的**与气概,连个申明“君子不言利”的人都没有呀!

    这种完全合乎逻辑的分析,却让最最崇尚礼制、恰恰又身兼礼部汉尚书的胡世安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胡世安是什么人?那可是曾经第一时间发觉福临要废后,接着就联合汉臣集体上书劝解的,最最讲求大义的礼法领袖般的人物!恰恰是看好这一点,弘毅才抢抓机遇,拿着孔圣人的高论来刺激他的,现在看效果明显!

    再也看不下去了!胡世安挺身而出。

    *

    *

    “处静,何处不妥?”福临的确还在犹豫是不是依了玄烨和戴明说关于让郑芝龙出海贸易、维护大清海上权威的主意,听到礼部尚书反对,决定再汇总意见综合判断。

    “皇上刚才说过,我朝推崇孔圣之道。《论语》有载:‘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亦有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故西汉大儒董仲舒尤其主张‘君子不言利’。但戴大人适才所言,无非就是要我朝大开贸易之门,而且以官商大行其道,如此一来,民间行船所获必减,岂不是与民争利?况且中国富庶,远夷贫瘠。攫夷人之资产而尽入我中华,岂不是以大欺小之举?还请皇上三思!”胡世安说的义正言辞,却十分礼貌的没有过多攻击戴明说,对于其幕后元凶小玄烨更是“选择性”回避了。

    弘毅闻听胡世安寥寥几句的论述,心中叹服这位儒士的高义与大才:夫子罕言利,是说我们学着孔圣做君子的。不能看重了利。你若是反驳说“君子爱财取之以道”,那么人家后几句的“与民争利”也好,“以大欺小”也罢,都是指代出海贸易就是获取“不义之财”,不辨自明了。

    “皇上,臣以为胡大人所言谬矣!”不等玄烨出言争辩,早有戴明说抢先反驳。

    “所缪何在?”皇帝准许展开辩论。

    “回皇上的话:夫子的确‘罕言利’。臣通读《论语》。识得全篇孔圣言及‘利’者,不过六处,的确‘罕言’。但此‘利’到底为何,却要辨识清楚。”

    戴明说此时分明看到:已坐回御阶之上的小贝勒爷,满眼期待望着自己。

    “臣以为,子非轻利,而求合理!”说完这一句,戴明说继续从玄烨那里得到了莫大的鼓励。

    “论语有载: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那些对圣学一知半解的秀才对这三句话往往会说:从中可以明白看出孔子对‘利’是轻视鄙夷的。然而臣并不如此认为,因为这些‘利’都是相对而言的。孔子是提倡‘获利’的,只不过他所提倡的,乃是三种特定情形之下的‘利’。”

    戴明说拿“秀才”指代胡世安的学问不如自己。这让同为进士出身的胡世安身子猛地抖动了一下,最后却还是生生克制下去了。

    “臣所说的三种情形,可分为:其一,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如若在‘利’与‘义’之间作选择。必然选择‘义’而舍弃‘利’,就如‘舍生取义’。”

    “其二,孔子提倡‘目光长远’,反对‘唯利是图’。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臣以为之所以‘小人喻于利’,是因为小人唯利是图、凡事趋利、放利而行。因而,孔子所鄙夷的不是追求利,而是不顾一切、不择手段来逐利。”

    “其三,孔子亦求利,但求利国利民,不伤和气,所谓‘求利有道’。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国家统治有序,必须安民以足食,无利何来足食?子又有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是故,孔子为民谋利而利国。自然,谋利需有道,所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戴明说说出自己理解的三种情况,所有能听懂的人都在微微点头,不论政治立场、人品素质如何,人家所说的学术问题毋庸置疑!

    “皇上,开放海运贸易,小民无有余资者,自然不能造船出海。官船有无,本就与他无干。民船下海,贝勒爷所言派官吏随船而往,非但不伤其贸易,反而以为护持,保其平安。官民船只缴纳买卖官家物资之后,所余之物又可商贾于市、惠及万民。故而,大行海运贸易实在和与民争利毫不相干,反而是皇上珍惜民力、体恤民情之大义,所谓见利思义也!”

    “若皇上令同安王出海贸易,看似求利,但假以时日,大清领海属海之内,自然任由我水师驰骋往来,再也不是夷人逞强之处。中国之威,广布海外,万国来朝不在话下,此诚为万世基业也!皇上鸿鹄之志,实非臣等燕雀能知!”。

    “行海之事多有折损,船只水手旦夕命丧鱼腹也是常有。但同安王郑芝龙于海上多用倭国、红毛及黑番鬼等,大清民人自是少有风险。当今宇内尚未平定,西南战事犹酣,假若贸易倭国而获厚利,又可充盈府库军资,民人自然绝少负担,岂不是利民之举?不加赋税、不征徭役而能国泰民安,岂不是最大的求利有道?”

    “胡大人,道默如有错漏,愿闻其详!”戴明说慷慨激昂中结束了反论,还不忘主动出击、要求继续!

    这可乐坏了自始至终一言未发的弘毅——戴明说所论及的观点,自己都是赞同并准备用来对付老夫子那一套“君子不言利”的言论的,但说实话,要是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精彩反驳,现在的自己还真是不如“天启丁卯(1627)科举人、崇祯甲戌(1634)科进士”得心应手呢!如此一来,省事多了!

    孔子去世后,历代帝王为彰显对孔子的尊崇,不断追封追谥:

    鲁哀公:尼父

    汉平帝:褒成宣尼公

    北魏孝文帝:文圣尼父

    北周静帝:邹国公

    隋文帝:先师尼父

    唐太宗:先圣、宣父

    唐高宗:太师

    武则天:隆道公

    唐玄宗:文宣王

    西夏:文宣帝(这一封号是历朝历代最高级别的)

    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至圣先师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清世祖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清朝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世祖至圣先师

    中华民国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大成至圣先师

    戴明说(音yue,通“悦”),河北沧州人,字道默,号岩荦,道号定园,晚年自号铁帚,行一。(未完待续。。。)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星球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大河网络 苏B1.B2-20235303 苏B2-20230047 苏ICP备2023041588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04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