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甲申天变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正文 当时的一些基本经济状况 关于崇祯内帑的网络资料 搜集的一些明末农村形势,可以不看 第一章 崇祯年间的烟民 第二章 发财才是硬道理 第三章 发财之后和水火不容 第四章 不想发财的是傻子 第五章 共同致富 第六章 乱世桃园 第七章 波澜虽小影响深远 第八章 活财神 第九章 小丫头是瞎说的,真是瞎说的? 第十章 老办法也有效 第十一章 情窦初开,绝对是情窦初开 第十二章 如此明目张胆 第十三章 木之本水之源(求票求收藏) 第十四章 早就想赌了(冲榜求票票) 第十五章 检验蝴蝶(今日第一更,求票) 第十六章 跟四叔好好干(今天还有更新) 第十七章加更一章,今天还有更新(求票) 第十八章 利益和野心的结合(第四更) 第十九章 战场纪律(求票第一更) 第二十章 战场上的九连环(今天还有更新) 第二十一章 诡计与实力的抗衡 第二十二章 实力与实力的较量(正式拉票) 第二十三章 狰容初露(俺又更新了) 第二十四章 我不管你的身份有多高 第二十五章 他们说去死 第二十六章 干掉大B 第二十七章 相反的道路其实是殊途同归 第二十八章 我也想是真的 第二十九章 我想要你的权利 第三十章 大智如妖 第三十一章 神棍无牙 第三十二章 你是来毁我的吧 第三十三章 山寨版战略家 第三十四章 该咋过还咋过 第三十五章 皇帝家也不富裕呀 第三十六章 钱都去哪了?(求票) 第三十七章 骑兵不是那么简单的 第三十八章 财神其实是个穷光蛋 第三十九章 大年初一头一天 第四十章 什么叫做强呢? 第四十一章 天要塌了吗? 第四十二章 倒计时开始 第四十三章 最后的君王 第四十四章 托孤之重 第四十五章 我们是来发财的你们逃命去吧 第四十六章 小小逆流 第四十七章 其实激烈的战斗并不存在 第四十八章 咱们要回家 第四十九章 皇帝死了?真是大喜呀 第五十章 跑出来就开始瞎琢磨了 第五十一章 人心呀,看清楚了再说 第五十二章 其实我是个演员 第五十三章 黄瓜如铁 第五十四章 抢劫之王被抢劫 第五十五章 这回可是真的发了 第五十六章 他不是大善人 第五十七章 胜利大分配 第五十八章 乱象纷呈 第五十九章 大火无湿柴 第六十章 大忠臣呀我是 第六十一章 救命稻草 第六十二章 日月长照鲜血满地 第六十三章 桃源末日 第六十四章 怎么狠怎么来 第六十五章 杀奴 第六十六章 血对血,牙对牙 第六十七章 该杀就杀 第六十八章 多情环哇多情环 第六十九章 打跑了劫匪我就是抢劫的 第七十章 最后的絮叨 第七十一章 灾难贫穷的地带 第七十二章 胆子大的都能包天了 第七十三章 从抢劫犯到绑匪 第七十四章 该胆大的时候没有胆大 第七十五章 添油是不好的 第七十六章 不,没有花瓶,绝对没有 第七十七章 真是久仰了 第七十八章 七杀令出风云变 第七十九章 求人赈济有用吗? 第八十章 道不同 第八十一章 怪叔叔和小萝莉的幕后故事 第八十二章 小号大号 第八十三章 十分肥厚的诱饵 第八十四章 这里的人们很好战 第八十五章 通道一定要打开 第八十六章 预备,放 第八十七章 小萝莉的婚嫁事 第八十八章 补铁锅 第八十九章 这才是扭转乾坤的力量 第九十章 似是而非的道理忽悠人 第九十一章 不大破咋大立? 第九十二章 把脑袋埋进沙子的肥猪 第九十三章 冬瓜蘸黑酱,杀器呀 第九十四章 第一次亲密接触 第九十五章 你心知来我肚明 第九十六章 我容易嘛我 第九十七章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第九十八章 忽悠,接着忽悠 第九十九章 裙带关系不好使 第一百章 我真的没有办法 第一百零一章 你怎么在这里? 第一百零二章 底层力量真的有用? 第一百零三章 尧舜还是靖难?难说的很 第一百零四章 最后一块筹码 第一百零五章 左跑跑的凌波微步 第一百零六章 有唱高调的就有下黑手的 第一百零七章 最血腥的一天(上) 第一百零八章 血腥的一天(下) 第一百零九章 恐怖之烈 第一百一十章 拼图完成 第111章 露出来了 第112章 从这一刻起,我们要去死 第113章 桃花笑江水流 第114章 车轮比天高 第115章 骡子不瞎 第116章 匹夫得逯 第117章 我就知道你是硬骨头 第118章 必先夺其器 开个单章,读者请看 第119章 密云将雨卷扬州 第120章 逆风扛大旗(求月票大章节) 第121章 破局首战(继续拉月票) 第122章 大幕拉开 第123章 扬州,我们的扬州 第124章 为何而来?送死 第125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求月票) 第126章甲兵只在你心中 第127章 何谓英雄?看这里 第128章 倾尽全力最后一击(月票哇) 第129章 金玉碎而沟壑平(上) 第130章金玉碎而沟壑平(中) 第131章金玉碎而沟壑平(下) 第132章 六十四万种风情 第133章 风潮第一波 第134章势力势力,就是势和力 第135章 群丑跳梁一帜独出 第136章 小蛇也想吞巨鲸 第137章 最后的平静 第138章 三天和五天的差别 第139章 铁索连舟的效果 第140章 仗义每多屠狗辈 第141章乱起乱平看血光 第142章 里里外外 第143章 以后不胡来 第144章 麻杆打狼 第145章 天那么大 第146章 水混才好摸大鱼 第147章 王莽和周公 第148章 你看我们多齐心 第149章 大问题其实好解决 第150章 有名为七杀 第151章 桃色花边儿下流事 第152章 一缕发 三千血 第153章 八月十五过节了 第154章颓局大振 第155章 收保护费 第156章 又砸又补一大锅 第157章 人有两面各不相同 第158章 各有心思三两片 第159章 说金风道雨露 第160章 潸然泪下 第161章 愤怒中的机会 第162章 宁静的太多了 第163章 恨滔天血满地 第164章 识字了吧 第165章 暗流 第166章 都在想一鸣惊人 第167章 牛鬼蛇神蕴真莲 第168章 转变,都在转变 第169章 底牌 第170章 一击致命 第171章 趁热打铁 第172章 变数 第173章 金无足赤 第174章 当家作主 第175章 无意之间就撬动了 第176章 偷看底牌 第177章 直抒胸意 第178章 大帅的评语 第179章 救星和银子 第180章 南北皇权 第181章 成长第一步 第182章 搬家 第183章 内部隐患 第184章 鬼过清明人过关 第185章 古今辉映 第186章 过去不过去? 第187章 都谈利益 第188章 其实早就注定了 第189章 记的回来 第190章 定乾坤 第191章 报复的火山 第192章 无路可走 第193章 生死之间(1) 第194章 生死之间(2) 第195章 大帅的真本事 第196章 生死之间(3) 第197章 利益的选择 第198章 掩盖的目的 第199章 凶光毕露 第200章 先遣 第201章 渗透之前 第202章 第一张骨牌 第203章 渔翁之利 第204章 分分和和 第205章 生机和转机 第206章 闹学 第207章 几家欢喜几家愁 第208章 凌驾其上 第209章 兵威促变 第210章 神仙保佑 第211章 门户大开 第212章 代价 第213章 没有君子 第214章 穷 第215章 连环炮 第216章 不如人意 第217章 战战和和 第218章 皇家无小事 第219章 真正的底气 第220章 苦难尽头是苦难 第221章 大火末日 第222章 潜移默化的改变 第223章 神魔同道 第224章 小买卖 第225章 并不美好 第226章 民风在变 第227章 狂热的战争冲动 第228章 算是做到了吧 第229章 大结局 新书《嫁医》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187章 都谈利益
《甲申天变》
作者:短头发
更新时间:2024-01-09 04:28:44
字数:22140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甲申天变 !

    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时节其实已经过了,槐树上挂着的的白花差不多都要落干净,即便是在这北地,穿着件子单袍也暖和的很。可唐王不得不穿着全套的礼服,冠冕煌煌仪仗整齐的来到河间。

    唐王这人是大大咧咧惯了的,还真穿不住这束手束脚的官衣,可这也没有办法的事情,朝廷的体面摆着呢,连天子的半幅仪仗都用上了,唐王要是再穿个开襟的大褂子,忒也不成体统,就是在九泉之下的洪武皇帝也出来骂他这个不肖的子孙。

    现在的唐王可不比往日,领的是朝廷的差事,就是那个大侄子皇帝也亲自在南都城为行了郊践大礼的,这应该也算是“代天巡检”了吧。

    李四这个家伙真不安分,你打北都就打吧,还有谁拦着你了?偏偏弄一出“奏请天子守国门”的折子戏来。

    大侄子皇帝能来吗?绝对是来不了的,这种事情又不能让外人代了,最后还是要落到他唐王的头上。

    别人来也不合适,唐王宗室亲王的身份,又是皇叔,和李四也有深厚的私交,代替天子守国门的差事不给他给谁?

    其实唐王心里就跟明镜儿似得,自己这个代天巡检的身份也就是个摆设儿,支应过去算拉到,偏偏还不能不支应,要不然皇家的脸面上还真不怎么好看。

    唐王这个人,极度反感这种有名无实的事情,可这一遭不同。

    这是大明朝要光复北都的大事情,一想到堂兄丢了的半壁江山又要收回来了,作为老朱家地子孙心里还能不高兴?

    可高兴归高兴。该有地礼仪规章还得弄个全套地。摆香案迎圣旨这样地虚招子一样也不能少。唐王就象唱戏一样把这一大套全下来之后。天子替身地身份也不要了。身上乱七八糟地袍服冠冕也换了个干净。四下找赴死军中地老熟人儿拉呱家常。

    “老路。见到我你跑啥?”

    “您唐王千岁现在不仅是钦差天使。还算是万岁爷地替身。我小门小户地草民哪儿敢跟您打对脸儿?”

    “得了吧你。你是什么人你还不清楚?”唐王搡了路丙寅一把。嘿嘿笑道:“老路你这嘴是怎么弄地?怎么跟个八万一样?”

    路丙寅地嘴角开了一道好几寸长地豁口。伤痕一直延伸到耳根子上。还真就象是血盆大口了:“给鞑子地刀咬了一下儿……”

    “怎么没有把你脑壳儿砍下来?”唐王继续调侃。

    “我的寿数还不到哩,鞑子的刀要不了我老路的命。”路丙寅装了一锅子烟,有滋有味的吧嗒了几口。

    “要说你们赴死军打的可真够快地,我来的时候听说你们还在冀州呢,紧赶慢赶地过来,居然到了河间了。”唐王爽朗的大笑着:“早知道你们这么能打,我就在路上再磨蹭半月,刚才赶上进北京城。”

    “啥能打呀,冀州之后就没有见过仗,我们是一路走过来地。”

    路丙寅说的这话可真是半点也不虚。

    自从在冀州击败了清廷勉强拼凑出来地八旗兵之后,京城周围再也没有像样的抵抗。尤其是在保定和河间两府,五花八门的总社会党早就闹腾的开了锅,在几个总社会党的“重灾区”,大师兄们都把香案子摆到了县城里头。冀州一过,各县各镇连一点儿抵抗的意思都没有,甚至不等赴死军开过去,这边就“举义”了。

    冀州之战以后,因为再也没有了像样的敌人,程子栋干脆就把队伍彻底摆开,成一个巨大的扇面儿。直接就在保定中东部和河间中西部横着推过来,根本就没有发生任何成规模的战斗,老百姓和会党人自己就把地方上零散的八旗力量给解决了,赴死军根本就是走过来的。

    要照这么看,甚至用不了半月,赴死军就能“走”到北京城了。

    “李四呢?是不是听说我要来就开了?”唐王故意做出咋咋呼呼的样子,这个时候,有资格有胆量直呼“李四”二字的人绝对屈指可数:“我听说去山西了?干啥去了?啥时候回来?我等着见他哩……”

    “李兄弟呀……早走一阵子了,至于去做什么我还不大清楚,什么时候回来嘛……不知道。”

    “得了吧你,老路你说个瞎话儿也说不圆范。李四去做什么你会不清楚?什么时候回来你还能不知道了?”唐王哈哈大笑道:“你就不如直接说这是军家秘事,不方便说出,我听着也舒服一些。”

    “哈哈,那就是军家秘事,还真不方便说出。”老路嘿嘿一笑:“唐王远道而来,舟车劳顿……”

    “客套话留给别人吧,老路你就直接说,我这个摆设儿可以游山玩水去了,不要再晃悠着添麻烦了。老路你是不是这个意思?”

    路丙寅大笑:“唐王圣明,俺就是这个意思。”

    “鞑子怎么就没有砍了你的脑壳儿呢?”唐王招呼几个亲随:“河间的驴肉大饼可是天下之冠,大老远的过来不吃个过瘾就冤死了,走,咱爷们吃大饼裹驴肉去。”

    保定府的驴肉火烧胜在味美精致,河间府的驴肉大饼则强在实惠量足。

    八个大钱一张白面饼,然后开店的师傅可就不伺候了,您自己个儿拿着大饼裹驴肉去吧,裹一两驴肉是这八个大钱,裹一斤驴肉还是这八个大钱,只要您有办法裹的进去,就随便了。

    唐王捧着张大饼,裹好了驴肉,卷吧卷吧就开始大嚼,看到旁边还有新拔下来的羊犄角春葱,那个水灵那个新鲜就甭提了,还带着新泥呢。

    立刻就剥了葱,就着饼,吃的咯吱有声,还不住口的大赞:“好东西,还真是好东西,南边吃不到这个味儿。我说掌柜的,做这营生几年了?”

    开店地掌柜是个传小衫儿的老者,干瘦干瘦的也没有几斤肉,给人的印象却是短小精悍地那种,一看就是出过大力气地。尤其是脸上褶皱密布沟壑纵横,一道道皱纹就好像是刀削斧剁一般,仿佛已经铭刻到了骨头上。

    老者右手一勾:“打我九岁的时候就干这个,现如今我六十了,五十多年了。”

    “我说这味道怎么沉厚,原来是遇到老师傅了,还是五十多年的老师傅,算我有口服。”唐王知道应该怎么捧这样的一个老人:“这营生咋样?您老这一头驴能赚几个?”

    “哈哈,一听客官的口味就知道不是本地人。”

    “我等就从江南过来地。”

    “这营生根本就不赚钱的。”老者呵呵笑道:“我这么说客官肯定是不信地,肯定要问既然不赚钱为什么还做了五十多年?”

    “不,我信。”唐王早就看出来了,这营生很难赚几个钱。这种卖法谁还不狠命的裹驴肉了

    真能赚钱的话,这老者做了五十多年,就算没有发财是现在这个寒酸的样子,早就把店面开大了。要是能赚钱的话,还能不扩充?在江南,只要是稍微懂点儿经营的商家,都是这么干地。

    “宰杀一头驴子,要是卖的好了,也就是够本,不可能赚钱,唯一地赚头就是驴骨和驴皮,要是赶上官家来查,驴皮也落不下。”

    宰杀驴子这种勾当,在当时绝对是触犯国法的,这叫“私宰畜力”。除非是购买病、老地畜生,还要官家开具文书,这才能下刀子。要是遇到盘剥的地方官,稍微找点儿小麻烦,就赚不了。

    小人物自然有小人物地难处,老百姓也有老百姓的活法。

    “我这还算是不错的了,遇到当官儿的、办差的,就干吃不要钱,再加上这么几十年的工夫下来,早就脸熟了,他们也不会就真的太危难我。”老者笑呵呵的说道:“老百姓嘛,不想那么多,只要能混的一家子不饿,就是万福。”

    唐王和老者拉呱了几句,都是健谈的人儿,说着说着,就说到了眼前的局面上:“我听说赴死军要光复北都了,这大明朝眼瞅着就要中兴。只要大明朝中兴了,就凭您老这手艺,这买卖一准儿的兴旺……”

    “大明朝?左右也是那么回子事情,中兴不中兴的和我这小老百姓有一根毛的关系?”老者满不在乎的说道:“当年万历皇帝啥事情也不做,我这买卖也是最兴旺的时候。可一到了大行皇帝登基,斩杀了大奸臣魏忠贤,也说的要中兴的。我这买卖反而不好了,上边的下边的,官里的私里的,哪个地方不要钱?钱从哪里来?皇帝爷就是再有本事,他也是不事生产不碰农桑的,国税田赋,军饷辽饷还有起练的钱,哪个不是老百姓出的?”

    要是对着别的宗室说这些话,绝对算是大逆不道了。

    唐王听了却一点儿也不恼,咯吱一口就把白白净净的春葱咬下去一大截儿,大赞道:“说的在理,我也是这么个看法儿。皇帝他们那一大家子,不农不工,吃的穿的从哪里来?就是老百姓手里来的呗!可皇帝也不是不做事情,要养活全天下亿兆百姓……”

    “客官呐,您这话可就错了,而且错的离谱。”

    “哪里错了?”唐王也不明白说错了什么。

    “皇帝凭什么养活天下的老百姓?他拿了老百姓的钱粮,就是养活老百姓了?要是如此的话,还不如不拿,难道老百姓就不会养活自己了?”老者嘿嘿一笑:“如今也是天高皇帝远,说句大不敬的疯话,我辛辛苦苦赚来的钱给了我儿子,我儿子又是吃穿又是糟践,剩下几个瓜瓜枣枣的给了我,就是养活我了?究竟是谁养活谁,怎么这么多年就还弄不明白哩?”

    好在唐王的亲随都是江湖上的汉子,听了如此犯上忤逆之言也不会当时就蹦起来。

    唐王脑袋里嗡嗡直响,以前固有的那些本就不怎么牢固的想法立刻就崩塌了。这卖大饼的老者简简单单几句话,却是一语道破其中关键。

    千百年来,无论是英明神武地有道明君,还是昏庸误国的无道君王,都不是什么哺育天下泽被苍生的大德天子。不是皇帝养育了众生,而是众生在养活着帝王。

    “说的是啊,我也是刚刚才明白这个道理,”唐王说地有点儿无力,仿佛是走了几十里山路之后地那种感觉:“可咱们大明朝要是中兴的话,澄清宇内,吏治清明,咱们这种老百姓的日子岂不是就更好了?”

    “澄清宇内我没有见过,更没有听说过。可吏治清明却听的耳朵都要起茧了,从我几岁时候起,哪一年不是说吏治清明?可客官你好好想想,啥时候吏治清明过?”

    这一点,唐王也不能昧着良心说瞎话,从万里朝至今,年年都喊着吏治清明的口号,但是吏治却是一年不如一年。

    “要真是吏治清明,还能反了陕西?还能反了山东?大行皇帝还能殉国?我看呐,不管到了那个世道,吏治都不可能清明。”老者一边儿切驴肉,一边说道:“再者说了,那些个当官儿地图的是个啥?”

    “敢情指教,”这个老者地话粗糙的很,但是其中的道理却不是那些微言大义的文字所能够言明的,这就叫做话糙理不糙。以前很多模糊的东西在老者地话里逐渐清晰起来,唐王似乎明白了很多,脸色也郑重起来。

    “十年寒窗,千里做官,所谓的还不是一个财字?”老者哈哈大笑:“要不是为了自己个儿地好处,谁会抢破了脑袋的去当官?说什么国家社稷,说什么报效朝廷,都是糊弄小孩子地鬼话,要不是不让他们拿好处,你看看谁还会去当官儿?朝廷还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可不让官老爷们得到实惠,官老爷们就不会拥护朝廷,朝廷就得塌架熄火。所以我说呀,只要朝廷在一天,老百姓就得受苦一天。不管龙椅上坐着的是哪家哪姓,都破不了这个理儿,什么中兴不中兴地,都是上头说说而已,小老百姓也就随便那么一听,谁要是当真了那么才是真正的傻子呢。”

    让统治阶层得到实惠,这是任何一朝代执政的基础,其中道理万古不亘。从老者的话里,唐王感受到了辉煌的大明王朝正逐渐在人们心头远去,太祖皇帝的子孙也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受万人敬仰了。

    “您老人家的意思我是明白了,可这个天下要是没有皇帝,没有当官儿的,很多事情都做不了……”

    “皇帝嘛,肯定是要有的,官老爷也肯定是要有的,”老者压低了嗓子,小声说道:“我说句笑话,客官要是听的进去就听,听不进去呢就哈哈一乐,当我什么也没有说。”

    “您老请讲。”

    “无论是皇帝还是官老爷,其实就是咱们老百姓养的一条狗。平日里喂的肥肥,要是能时不时的叼回个山鸡野兔什么的,咱们就继续养着,要是这畜生白吃白拿,把所有好东西都进了自己的肚子,甚至还要对着咱们呲牙咧嘴,养它干啥?一棍子打死算拉到,还能吃口狗肉得张狗皮呢,您说是不是?”

    北地百姓,经历了太多的巨变,城头王旗变换的速度让人眼花缭乱,几百年的大明呼啦就倒了,大顺的旗号还没有弄没有呢,就又倒了。满清的朝廷立起来这才几天?眼看着就又要换,老百姓早不把这个当什么事情了。

    “朝廷就是……就是狗,我……”唐王嗓子里有点儿苦,琢磨了半天,才苦笑着承认:“这个比方打的好,以前还从来没有听到过呢。”

    这条狗要是能给主人带来好处,就继续养着,反之,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唐王想了半天,差

    把手指头当大葱塞进嘴里:“咱们大明朝这……这唐王实在无法习惯这样的说法,可还是说了出来:“大明朝这条狗要是中兴了,还能没有好处?有了好处,自然是要继续养下去的……”

    “大明朝?哪个大明朝?”

    大明朝垂垂历三百载,要说给老百姓的好处,还真想不起什么来,再加上闹李闯和满清立国,尤其是现在打回来的不是王师而是赴死军,大明朝也就是存在于读书人的口号中而已,老百姓们已经不拿大明朝当什么了不起地事情了。

    唐王心里冷的很,想不到北地百姓对大明朝的念想竟然淡薄到了这种地步,说话的声音也有点哑:“就是江南地大明朝啊,正经地大行皇帝血脉……”

    “我管他是谁的血脉,就是玉皇大帝来了也是一样,只要能给我几亩好地,也就认。要是再空口白话的玩儿虚活,管他什么正经不正经……”

    赴死军严厉打击各地的士绅官僚阶层,这些官僚士绅的屁股底下没有一个是干净地,真要是想打击他们,不要可以搜罗就是一大堆的罪名。尤其是在北方这种历经战乱之地,随便安一个附逆地罪名就够了。

    安插罪名只是一种手段而已,真正的目的还是通过强力手段抢夺他们手里的财富。浮财和存粮等物资就不必说了,肯定是进了赴死军的腰包。可田地这种最宝贵的财富是带不走地,分一部分到老百姓手中,立刻就能换到真心实意的支持。

    大明朝地幅员辽阔,即便是在灾年的情况下,土地里生产地粮食也足够养活所有人口,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些土地和财富集中到极少一部分人手中之后,带来地灾难远胜天灾,也远远胜过李闯的危害。

    尤其是在河间保定一代,都是八旗跑马圈地的范围,地主士绅阶层早就受过一次打击,实力和势力也大不如前,赴死军取过来也更加的名正言顺。

    官僚阶层就不必说了,都是满清的官僚,就是一绳子吊起来也不算个什么。至于士绅阶层,从鞑子手里抢来的东西再分给百姓,他们敢多放一个屁?

    老者颇为得意的说道:“我卖了五十年的驴肉,一垄田也没有置办下来,我儿子跟着赴死军当夫子,就做些推推挑挑的力气活,赴死军大老爷就给了三亩上好的水浇地。三个月之后等我儿子回来了,还有三亩,哈哈,有了这六亩好地,卖驴肉的勾当我也就洗手不干了,专心侍弄田地比什么都保险。”

    其实从元末算起,一直到明末,在伴随民族概念根深蒂固的同时,也是民智开启的过程,尤其是在明末的几十年里,民智大为启发。说几乎朝廷忠义就能号召天下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什么圣人教诲什么微言大义都没有那么管用了,不拿点实实在在的东西出来,已经很难取得民间的认同。

    简单的说来就是一句话:老百姓不那么好糊弄了。

    执掌天下的关键之处就在于谁是统治阶层,好处让谁拿走,就是这个简单的问题,却是朝气蓬勃的兴武朝做不到的。

    打击士绅官僚,推翻以前的秩序,重新分配财富,这种巨大变革不是江南朝廷所能够做到的,也不敢尝试去做。

    朝廷对北地的控制完全就是存在于纸面上而已,到了现在,连这种名义上的影响也在迅速衰落。

    老朱家的余荫,说起来是煌煌的很,几百年的教化,几百年的积累,到头来,还不如几亩地管用。老百姓绝对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傻,谁给了他们好处谁说了白话,心里都跟明镜儿一样。

    老百姓也不是傻乎乎的听到什么朝廷什么正统就竟从如云,他们和那些官老爷一样,都想要得到实惠和利益。

    这是人的天性。

    可这实惠,朝廷拿不出来。

    赴死军的这种手段,从明面上只不过是给了支持赴死军的那部分老百姓一点报酬,是用来交换这种支持而已。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比任何的“圣明”“爱民如子”一类的东西都要犀利百倍。只要老百姓们拿了赴死军的好处,就会铁了心的支持。至于朝廷忠义之类的东西,在真真切切的好处面前,早就一钱不值了。

    赴死军这边的赋税是江南的三倍,可没有了士绅官僚的盘剥,反而要轻松的多,这就奠定了赴死军万世不拔的基业。

    仅仅从这一点儿上来看,朝廷那边的民本就是拍马也赶不上。

    用不了多少年,甚至用不着他忠诚伯刻意的做些什么,江南以外尤其是赴死军占据的这些地区,就会彻底把大明朝遗忘,甚至可能影响到江南。

    是好还是坏,唐王也说不清楚了。

    老百姓的好处,和朱家传承了几百年地江山比起来,孰轻孰重,唐王真的说不清楚了。

    “赴死军能打这是全天下都知道的事情,要是我那个不争气的儿子能够混到赴死军里头,一官半职地不敢想,就是做个大头兵,只要赴死军不断地打下去,不断的开疆拓土,咱们的好处就少不了……”

    老者还在得意洋洋的想着,勾画着未来的美好,唐王却是不由自主地叹息一声:“到时候只怕老人家就真的要洗手了,这么实惠地驴肉大饼也吃不到了。再给我来几张大饼,我托人送到江南的家里,让家里人也尝尝新鲜……”

    山西,太原府,雁门所。

    这个雁门所还有个响亮的名字,叫做雁门关(作者本人猜测,也是猜测而已,做不得准呀。这个雁门关应该不是那个大名鼎鼎的雁门关,要真的往宋辽三关上联系的话,未免也离地太远了,欢迎考据党)。

    雁门关地势雄伟,四周都是一望无垠的原野,唯独这一片突兀而起,顺着地势营造关口,确实是有很大地军事价值。

    雁门关之外还又一大段儿残破不堪的汉代长城,站立关上,身后就是空旷原野,身前就汉长城,还真能生出几分缅怀古人金戈铁马地书生意气。

    作为赴死军的大帅,“奉旨”招讨天下地招讨使大人,李四可不是来这里怀古的。

    要说来这雁门关的目的,还真有点上不了台面。因为这一遭是来谈条件的,说的再直白一点,就是说坐地分赃也不算冤枉了这位忠诚伯大人。

    与李四同聚的是山西大同总兵官,现在还有大明代王封的太原督抚的官职。这个官职看着是不错,其实也就控制大同和太原的南部而已,至于有没有得到江南大明正统的认可……这个时候,尤其是在场的三个人,谁还拿江南朝廷当一盘菜?

    李四本人就不必多了,早就和江南朝廷划分了势力范围,也就保持一个名义上的归属而已,至于这种归属

    持多久,或许只需要一个偶然事件就能结束。

    姜和他的兄弟在大同附近的实力根深蒂固,又占据着战略要冲之地,手握重兵,无论是当年的李闯还是后来的多尔衮,都不敢就真的把这个老东西怎么样了。

    至于实力最弱的一方,则是喀尔喀蒙古部的抗清力量,在大明朝全盛时期,还保持着和北京方面一个名义上节制关系,也就仅仅是名义上而已。到了现在,入境抢掠的事情也做过,还要强说什么归属,完全就是自欺欺人了。

    划分地盘,坐地分赃是这次聚会的主题。

    从名义上来说,李四这个大明的忠诚伯官职最高,可在这种场合,名义上的东西还不如抹布更有作用,完全就是**裸的实力对比和利益交换。

    即便是这样,也不能把吃相弄的太难看了,在李四李大帅的倡议之下,还真提了几句什么忠诚什么报效之列的话语,然后才开始真正的主题。

    “我们需要锡拉木河和阿不盖河的草场,喀尔喀的勇士必须得到这两条河流。”作为实力最弱小的一方,喀尔喀蒙古的楚虎首领并没有来,而是派出了一个叫做步代活上的全权特使。

    对于喀尔喀蒙古微弱的实力,无论是李四还是姜,都不怎么在意,以他们部落的实力,能够稳稳的占据两河之中任何一条,都很难说。要是想占据两条河的,绝对能把他们自己的肚皮撑破。

    可在自己势力范围之外的东西,没有人会真正的去关心,反正不是自己的地盘儿,只要你喀尔喀蒙古真的有那个实力,你就是说双泉海是后花园,李四和姜也也不会表示任何反对意见。

    挂件是这个步代活上远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不是空口白话就能打发走的,何况三者之间还需要某种程度的合作。

    占领两河,对于喀尔喀蒙古来说,是一个很美好的梦想罢了,他的实力还远远达不到这个地步,这就需要三方的互相妥协和互帮互助了。

    步代活上很坦诚地说道:“雄鹰的翅膀可以飞过高山,却飞不过天空,所以喀尔喀的勇士需要大元帅大人的帮助。”

    “不就是两河么,老实说,我对这种只长草不长庄稼地地盘儿半点儿兴趣也没有。”李四地脸皮已经能够比拟南都的城墙了,而且说这种瞎话的时候都不带眨巴眼睛的:“我很愿意为喀尔喀的兄弟提供帮助……”

    “腾格里长生天会保佑喀尔喀地朋友。”步代很不和时宜的说了句废话。

    “不,不,我不光是需要腾格里长生天地保佑,我还需要喀尔喀的兄弟攻打苏联尼特部……”李四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在座的也都不是,这些都有野心的家伙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步代活上说地很直接:“苏尼特部?我知道大元帅大人想要做什么,但是苏尼特部我们是打不过的……”

    “姜大人和我,”李四强调了一下:“不会坐视喀尔喀兄弟地血撒在苏尼特的草原上,作为对喀尔喀兄弟地回报,我们会在喀尔喀兄弟出兵的二十天之内,从正面和左翼发起进攻。”

    以赴死军地实力,要是和喀尔喀部联合起来,苏尼特就是案板上的肉了。

    步代活上立刻就有了兴趣:“腾格里长生天必然……哦,不,喀尔喀的勇士会严格的遵守所许下的每一句诺言。”

    喀尔喀蒙古也相当精明,在涉及到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更象是个精明的商贩,而不象什么长生天的勇士:“对于满洲人和他们走狗的压榨,所有的蒙古勇士都不会忍受,对于背叛蒙古的叛徒,自然会用最严厉的惩罚。但是在这之前,喀尔喀的勇士和楚虎大人需要得到大元帅和姜大人的保证,互市必须尽快开启。”

    姜微微一笑,他和李四都很清楚喀尔喀蒙古缺少的是什么,也更加清楚自身缺什么:“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互市对你我双方都有好处,茶叶、盐巴什么的都不会少。”

    “还有铁器和工匠,我们会用皮子、羊肉和马匹交换,价格绝对地道……公道。”

    盐、茶等物确实是喀尔喀蒙古必不可少的东西,而铁器和工匠才是他们最急需的,若是没有这两样,什么样的勇士也不具备持续性,做多能够完成抢了就跑的土匪战法,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进攻。

    “还有,喀尔喀蒙古若是能够接受大明朝的册封,岂不是更加……明证言顺?”李四提出了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

    步代活上很诧异,想不到实力最为强盛的大元帅会在谈利益的时候说到这个,一时间还真不明白这是怎么个意思。

    “我就是说……咳……”李四搜肠刮肚的寻找合适的措辞:“你们过来大抢,也只能在混乱的时候,只要吴三桂解决了豪格,你们就没有进入陕西的机会,就是进来了也肯定回不去。至于大同这边……则是喀尔喀的朋友姜大人,你们总不能抢姜大人的吧?”

    “是的,我们不会对朋友下手,这是蒙古人的底线。但是有了两位的互市,我想我们不会缺少什么的。”步代还是没有明白。

    “不,帮助不可能长久,就算是互市也只是暂时的。我和姜大人都不是皇帝,这种事情还是取得皇帝的认可比较好。我和姜大人都不想在这个时候和皇帝之间有什么误会,你明白了没有?”李四很象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导师:“要是你们能如以前那样归了大明朝的版图,就是大明朝的子民,别说是在指定的几个镇子互市,就是到江南直接采购也没有人拦着。”

    “大元帅大人,您是不是想要给我们派驻官员?”

    “不,绝对不会,喀尔喀部是你们自己,你们自己更知道在草原上如何生活。

    ”

    步代终于明白了李四的意思:“这个事情我做不了主,还需要楚虎大人的首肯。”

    李四很清楚这事情不是几句话就能够敲定的,也不着急立刻就达成什么实质性的协议:“也好,这种事情楚虎首领应该可以看到其中的好处,现在就不说了。”

    等赴死军打到长城以北之后,再说这种事情,绝对有很好的效果。

    “姜大人,现在,该说说你我之间的事情了。”

    姜象个老狐狸,嘿嘿笑着:“大帅的心思可真是大呀,我已经听明白了大帅的意思,就看大帅能不能拿出让我心动的好处了。”

    “咱们这么直接的说好处是不是太……太难看了?”

    “那好,就说的隐晦一些,哈哈。”姜大笑。

    李四亦大笑。(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星球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大河网络 苏B1.B2-20235303 苏B2-20230047 苏ICP备2023041588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04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