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品公卿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第一章 终于找到鸭子了 第二章 这就是天意 第三章 虚病实情 第四章 为了媳妇忍着吧 第五章 叫花子进宅 第六章 屠户的眼光 第七章 解除了 第八章 断送 第九章 高声叫好 第十章 原来如此 第十一章 未卜先知 第十二章 除夕夜(1) 第十三章 除夕夜(2) 第十四章 闹新春(1) 第十五章 闹新春(2) 第十六章 万贯跑了 第十七章 成亲攻略 第十八章 收在身边 第十九章 龙抬头 第二十章 没有忍住 第二十一章 美人的期待(求票求收藏) 第二十二章 筹谋 第二十三章 筹谋(2) 第二十四章 保全 第二十五章 一旗迎风 第二十六章 有彩礼吗 第二十七章 肥美亲事 第二十八章 回来了(求票求收藏) 第二十九章 再聚首 第三十章 钱你出 第三十一章 我不升官谁升官 第三十二章 不论出身(求票求收藏) 第三十三章 预防针 第三十四章 官老爷巴结我 第三十五章 我有老婆了,谢谢 第三十六章 打的热闹 第三十七章 春桃完败 第三十八章 官场瘟神 第三十九章 闹剧背后是什么 第四十章 深意无人知 第四十一章 我是在唱戏 第四十二章 意图整人 第四十三章 摘桃子 第四十四章 当头棒喝 第四十五章 内忙外乱 第四十六章 为了乌纱 第四十七章 官场如战场 第四十八章 奔走 第四十九章 贪官 第五十章 胆大包天 第五十一章 明路一条 第五十二章 刘备摔孩子 第五十三章 一丝牵万缕 第五十四章 谁不想赚钱? 第五十五章 千里行始足下 第五十六章 事出有因 第五十七章 人情冷暖挺身出 第五十八章 你的苦我的乐 第五十九章 激烈反应 第六十章 大乱斗 第六十一章 热闹 第六十二章 根基之地 第六十三章 这年头都缺钱 第六十四章 送礼 第六十五章 大登科 第六十六章 小登科 第六十七章 埋下伏兵待惊雷 第六十八章 有钱大家赚 第六十九章 刚刚开始 第七十章 等人 第七十一章 深夜召见 第七十二章 说重点 第七十三章 威福并重 第七十四章 背后的背后 第七十五章 妻不如妾 第七十六章 小别胜新婚 第七十七章 站住,别动 第七十八章 水浅王八多 第七十九章 夹住了 第八十章 庙小妖风大 第八十一章 法相 第八十一章 极品典型 第八十二章 极品啊极品 第八十三章 一发之牵 第八十四章 好处 第八十五章 贿赂之事 第八十六章 惊闻 第八十七章 有王名楚 第八十八章 殃及无辜(今天还有更新) 第八十九章 别有用心 第九十章 折腾小丫鬟 第九十一章 别尿,有人在看 第九十二章 指挥若定? 第九十三章 夜袭 第九十四章 真的打不过 第九十五章 麻杆打狼 第九十六章 退走 第九十七章 到底是谁 第九十八章 回答我吧 第九十九章 道友,现原形吧 第一百章 我说你写 第一百零一章 清官 第一百零二章 隔墙有耳 第一百零三章 长舌妇 第一百零四章 斗智斗勇 第一百零五章 独角戏 第一百零六章 揪住尾巴了 第一百零七章 特殊爱好 第108章 发动 第109章 上了贼船下不来 第110章 钦差当如班定远 第111章 火中取栗,真不怕烫? 第112章 钦差也疯狂 第113章 暴风中心 第114章 触怒 第115章 富贵害人 第116章 卸磨杀驴? 第117章 牢狱之灾 第118章 伴君如伴虎 第119章 国之大 第120章 豪霸雄主? 第121章 此题无解 第122章 父与子 第123章 都是为了能生娃娃 第124章 歪理 第125章 温柔乡,下刀处 第126章 买个美女回家去 第127章 小女子,一度交锋 第128章 真假不自知 第129章 两手准备 第130章 捉狐狸 第131章 放与纵之间 第132章 男儿身,女儿身 第133章 不到扬州不知道钱少 第134章 改变从这里开始 第135章 万事俱备 第136章 真正的有钱人 第137章 喜忧参半 第138章 御驾亲征 第139章 皇帝也缺钱 第140章 各有心思三两片 第141章 一波又起 第142章 青萍之末 第143章 百年之计 第144章 辉煌背后是付出 第145章 进退不得 第146章 发配军前 第147章 兵无常势 第148章 汝为螳螂我为蝉 第149章 黄雀背后是狼群 第150章 龙潭虎穴 第151章 四妹呀四妹 第152章 小小聪明 第153章 牧野之局 第154章 扭转乾坤 第155章 藕断丝连 第156章 三洪已“死” 第157章 膨胀的心 第158章 合纵连横 第159章 祸根深埋 第160章 疯狂蛊惑 第161章 抛砖引玉 第162章 老兵不死(1) 第163章 老兵不死(2) 第164章 老兵不死(3) 第165章 合流 第166章 塞翁之马 第167章 假象和真相 第168章 在野 第169章 百年大计 第170章 安身根本 第171章 桃子熟了 第172章老郭的遗产 第173章江湖不远 第174章 最后叮嘱 第175章 越来越少 第176章 理想 第177章 结束就是开始 后记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146章 发配军前
《一品公卿》
作者:短头发
更新时间:2024-01-23 01:52:38
字数:23956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一品公卿 !

    御驾亲征这种事情。虽然很少见,可也不是绝对没有发生过。无论是汉高祖还是唐太宗,都曾做过同样的亲征之举。

    只不过朱棣的御驾亲征和古人不大一样,并不是躲在几百里之外的坚城要塞中指手画脚,而是真正随军征战。朱棣的行辕就在中军,距离前锋不过六十里,按照现在的行军速度,也就是两天的路程。一旦开战,这点距离用不了多少时辰就可以到达,到时候朱棣就能亲眼见到对手的大军了。

    这么做确实是太危险了,按照很多随军官员的说法,皇帝陛下大可以稳坐后方,比如凉州或者是大同,这也算是前敌了吧?在这些城池之中遥控军队,照样也算是御驾亲征。

    如现在这般随着大军移动,每日几十里的行军,皇帝的龙体也吃不消哇!

    “朕不是出不了宫门见不得风寒的惠帝,和蒙古人打的仗还少么?哪一次朕不是在阵前指挥?”朱棣看了看这些随驾的官员,冷冷的说道:“血肉横飞的场面朕比你们见的多,朕为燕藩之时,在张北一战中。也曾跃马扬刀的厮杀过。你们是不是怕朕效了汉高祖的白登山之围,成为蒙古人的阶下之囚?”

    朱棣这样亲临前线,虽然可以极大的鼓舞士气,也方便各军各部的直接指挥和协调,但这毕竟有很大的风险。战场上的形式瞬息万变,一旦真有什么事情发生,他可是皇帝呀!稍微出一丁点的差错,这些随驾的官员也承受不起!

    “皇上英明神武……”

    朱棣懒得理会这些一成不变的陈词滥调,有点烦躁的挥挥手:“蒙古人崛起之初,从铁木真到忽必烈,哪一个没有御驾亲征过?朕难道还不如蒙古人不成?你们下去吧,朕也乏了……”

    看着这些随驾官员躬身退下,朱棣再次感觉这些人的软弱和无能。洪武年间初封燕王的时候,一起北伐的那些人物,如蓝玉、汤和、郭兴等人,哪一个不是战功赫赫?一旦听到军情,哪一个不是摩拳擦掌奋勇争先?到了两军阵前,更是勇猛无匹敢打敢拼,什么时候怕过?

    可一个又一个灿若星汉的名字已经远去,当初追随太祖皇帝,唱着“手持钢刀九十九”的热血英雄都已于草木同朽。

    按照江山带有人才的说法,既然当初太祖皇帝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朱棣手中也应该是人才济济能者辈出才对。

    可事实绝对没有这么乐观。

    朱棣以一隅为根基篡位做了皇帝,手中真正可用而又可信的人才少之又少,绝对无法于起身而抗暴元的朱元璋相提并论。

    洪武皇帝抗暴元开国大明,皇位的来路最正,但是这个太祖皇帝对于手下的那些功臣也最狠。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清洗和杀戮。终于为子孙铲除了所有可能存在的威胁。建文皇帝的时候,确实没有哪个权臣可以有力量威胁到皇权,而真正打倒建文的却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棣,若是九泉之下的朱元璋知道今天的局面,也不知会作何感想。

    以前没有遗留下多少可以一用的人才,所以提拔新晋后辈就成了当务之急。朱棣登基这几年中,也发现了几个不错的年轻人,可这些人多是集中体现在理论层面。嘴巴一张讲出来的大道理是一套一套的,可真正办事的时候却打了折扣,难免有志大才疏的嫌疑,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历练。

    年轻一辈的新晋当中,林三洪算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无论是在湖广还是扬州,都做出了不小的成绩。虽然做事不怎么沉稳,喜欢一些旁门左道,只要历练几年,还是能够出来独当一面的。但是这个林三洪的忠诚似乎有点问题,这也是朱棣不肯放手提拔的重要原因。

    作为一个皇帝,在用人方面最优先考虑的就是臣子的忠诚。林三洪这个人对朱高煦是没的说,但是对于朝廷对于皇帝,能不能象对汉王那样。保持高度的忠诚之心,就很难说了。

    虽说皇帝和汉王是父子,对汉王忠诚就算是对皇上忠心,可这里头还是有很明显的差别。要不是因为这一点,朱棣早就下定决心要提拔林三洪了。以林三洪做出的成绩,调到京中肯定会安排到部司衙门,稍微历练几年至少也是个三品。若是放到地方,这种因功而升的官员基本就是个臬台级别的了。

    但是朱棣没有这么做。

    现在提拔林三洪对朱高煦的助力太大,为了全局的考虑,也要先把此事压一压,最起码也要摆正了林三洪的心思,才好做出后续处理。

    年轻人嘛,也没有见过多少阵仗,以朱棣的手段,恩威并重之下,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能把这个年轻人收拾的服服帖帖,到时候就可以放手大用了。

    估算这时间,林三洪的扬州知府任期也快满了,朱棣这才发出任命:“林三洪勤政地方,才堪卓著,特准为军前参议,……”

    参议?接到朱棣旨意之后,林三洪有点哭笑不得了。

    参议这个职务完全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只有参议的职能,却没有做主的权限,打个不太欠当的比喻,有点象后世的议员,是在中书省任职,也算是朝堂官员了。可早就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就解散了参议府。洪武年间,更是把中书省给抹的干干净净,所谓的参议连个上班的地方都没有,和谁参合谁议?

    参议府和中书省虽然早就没有了,可参议这个官衔还在,只不过已经大不如前。早年的参议好歹也是三品大员,可现在……只不过有这么个名号,从根本上来说,这个三品大员的官职只是暂时性的,根本就没有权利,与其说是官员还不说是皇帝的私人顾问。

    朱元璋解散了参议府之后,若是有什么问题,还是会召集一些“参议”,从那个时候开始,参议就成了专家或者顾问,已经不在正式编制之内了。所以这个参议根本就不算是正式官员!

    至于那个户部侍郎,看起来其实不错,也很对口。因为林三洪在扬州做出了成绩,在户部安排一个职位似乎很合理,尤其是这个侍郎衔,已经是三品了。从四品的地方官一下子跳到户部侍郎的位子上,等于连升了好几级……

    最大的问题在于领衔这两个字。

    大明朝的领衔和实授根本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因为明朝的爵位制度自洪武后期发生了很大改变。非宗室子弟很难获得爵位。尤其是文官,想要得到爵位的话除非是做出了特别突出的成绩,在退休的时候朝廷会拿出领某某衔作为赏赐,这个有点类似于爵位了。

    永乐时期,领侍郎的老家伙们两个巴掌都数不过来,这些领衔的家伙多是朝中老臣,退休之后朝廷为了照顾他们的面子弄了个领什么什么衔的花招出来,有很多还是人死了之后才给的哀荣,这个东西除了刻在墓碑上给人看之外,没有任何作用。

    侍郎衔是虚的,实授的三品参议更是暂时性质。既不是京官也不是地方官,连个可以归口的单位都没有,只要北伐一结束,这个官职也就自动解除。

    这种没有实权的参议其实更像是幕僚,平时可以给皇帝出出主意谋划一些事务,若是干的好,也不是没有立功的机会。可林三洪深知自己的能力,在军事方面无法与经验丰富戎马半生的朱棣相提并论。而且朱棣如此强势,哪里会容一个虚的几乎没有的参议在面前口水横飞的大谈军国大事?再者说了,朱棣身边知兵的军前幕僚就算没有一百,也有八十吧?怎么会轮得到一个不知军阵为何物的文官胡说八道?

    朱棣给了个三品的官衔,可这个官衔太虚了,还是临时性质。

    官场中真正重要的不是品级的高低,而是权限的大小。终大明一朝,那些可以左右国家走向的内阁成员也不过是五品甚至是六品的学士衔,可作用却很大。单纯以品级的高低来论,那些内阁成员比林三洪的知府还要低,可影响却要大的多了。现在的林三洪是三品参议,比内阁里头官衔最高的还要大两品四级,但是真正的权利和影响却是拍马难及……

    要是手中无权,就是封个超一品,也等于是没有!

    林三洪嘴上虽然没有说什么,可心中确实在腹诽。可这也是没有法子的事情,谁让人家是皇帝呢!

    在这个事情的处理上,朱棣做的很不公道,就是扬州官吏也在暗暗为林三洪鸣不平:赏功罚罪这是官场最起码的准则,朱棣如此明显的打压确实做的过份了。

    林三洪心里清楚的很,朱棣这么做并非是针对自己,而是借机按一按汉王的势头,这是代朱高煦受过了!

    按照官场惯例,就算是接到了新的任命,也可以再磨蹭一阵子,但是林三洪却显得很干脆,立刻就做出准备卸任的架势。

    家眷肯定要转回老家,整个府台衙门都要给甘雨生腾出来……

    如此一来,白胡子小学生甘雨生反而感觉有点别扭了:“您老大人勿须这么快的离任,下官也没有催过……”

    “哈哈。甘老大人,等拜过了印,你就是扬州知府,这府台衙门就是你是官署,我的家眷自然是要离开……”

    扬州治理的怎么样,甘雨生都看在眼中,自认没有这份本事打造出一个如此繁华的扬州府。可如今朝廷把林三洪“发配”到前线,这种明升暗降的把戏是个当官的就能看出来,虽然这种事情不是甘雨生能够左右的,可是作为林三洪的继任者,占了这么大的便宜,总是有一种做贼的感觉。

    保守的甘雨生说道:“既然您老大人要卸任,下官也就只能应了。扬州府中,无论政务还是民情,您老大人都远胜下官,恳请您老大人再给些训示……”

    这可不是什么客套话,而是官场上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在前任面前,新任的官员就算是“晚辈”,无论是基于事实还是出于礼貌,都会恳请前任做出一些指导。

    “训示什么的就免了吧,这几个月来,甘大人一直都看着呢,应该怎么做想必已经心中有数。”林三洪笑道:“还有个事情,就是关于府兵的,我会解散这些府兵,然后带走……”

    虽然再过一会林三洪就不是扬州知府了,可至少现在还是,抓拿府兵是知府分内的权限,就是朝廷也管不着。而且那些府兵都是林三洪的嫡系亲卫,就算是留下甘雨生也不一定能指挥得了。

    “自然,自然……”

    ”在我任期之内的账目、书文往来、府库库存,甘大人可以看一看……”

    甘雨生急忙说道:“按说下官是应该查看一番的,可这几个月来,早就熟知衙门的情形,这套俗礼能免则免。您老大人若是做假帐贪银子,天底下就没有不贪的了……”

    “那好,甘大人拜印吧。”

    很正式的拜过了印信,交接完了各样官文,交代了一些琐碎之事,林三洪正式卸任扬州,甘雨生成为新一任的扬州知府。

    “府衙之中我私人之物已经装车了,甘大人要不要看一眼?”

    林三洪的个人物品已经装好,按说新任府台大人有权检查一下,看看前任是不是带走了不应该带走的东西。规矩虽然如此,可事实上这种情况基本不会发生。

    官场上讲究的就是一个和气,前任和现任之间又没有什么深仇大恨,自然不会拦着前任的车马检查财物。何况林三洪在扬州做出这么大的政绩,就算是有一点灰色收入,也犯不了朝廷的律法。甘雨生急忙揭过这个话题:“您老大人这就要走?下官这就给各衙门的同僚只会一下,给大人送行……”

    以林三洪的政绩,就是搞一个隆重的欢送仪式也是理所应当,偏偏林三洪显出一幅意兴阑珊的样子,淡淡的说道:“还是罢了吧,我已经到了该走的时候,只希望甘府台能将扬州的繁华更上层楼……”

    甘雨生很有自知之明的说道:“超越您老大人这种事情下官想也没有想过,只要能守住您老大人打造出来的这点基业,下官也算上对的起朝廷,下对得住黎庶了。下官庸碌一生,从来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功绩。放这一任扬州知府已是下官仕途中的最末,沾您老大人的光,或许也可以做出一点成绩。等下官退下来之后,脸上总算是有了一点光彩……”

    甘雨生的年纪很大了,又没有什么后台,从京官放到地方,其实已经预示着仕途到了最后,估计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还要留个晚节,这本身就是朱棣任命他为扬州知府的原因之一!

    甘雨生等着府台衙门的一些人送林三洪来到码头,这个码头就是林三洪在任期之内修建而成。林三洪带着家眷和府兵,回首看了看样子,哈哈大笑着登上渡船……

    等渡船行出去老远之后,那些个听到消息的官吏正匆匆忙忙的赶来,却连一句话都没有说上,只来得及看见前任林府台远去的身影……

    林三洪就这么悄无声息的走了,走的有点凄凉……

    一直到很多天之后,扬州百姓才知道林三洪卸任的消息。

    从来就是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走了一个大老爷必然会有另外一个大老爷来接管,就好像昼夜交替一般寻常。老百姓本也不关心这些官场上的新旧更替,可一想到林三洪走了,心中总是有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怅然,就好像远行之人已经出门,却发觉忘记了什么必备的物件一样……

    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人们才会念起林三洪的好处,每每见到林三洪在任期间留下来的那些东西,看着往来穿梭的客商和码头上忙忙碌碌的船只,偶尔会说一句:“林府台在咱们扬州干的还可以吧,只可惜没有留任……”

    也仅仅是偶然会提起这么一句罢了,老百姓都在忙着过自己的日子,最关心的还是身上衣裳口中食,如今的钱这么好赚,才没有心思还念什么林三洪,有那个闲心还不如琢磨着多赚几个铜钱呢……

    同样一个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眼光去看待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林三洪去了实职弄了个虚衔,在郭炜烈看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或许是见过太多的浮沉起落,老郭看的很开:“东家,官场上起起落落的才是正常,那些个一路升上去,没有几个能够稳住的,稍微遇到点什么事情,就倒个稀里哗啦一发不可收拾,想爬都爬不起来。再者说了,东家这回加的职衔虽然是虚的,可到军前效命总不是虚的吧?皇上若真的想把东家晾在一边,干嘛还让东家去前线?前线可比不朝堂,不养这种衔高权低的闲人……”

    “皇上专门把东家调到军前,分明是要给差事的嘛。只要有事情做,有差事办,就不愁立功的机会。天底下最容易建功的地方就是军前了,以东家的魄力和眼光,随便做点什么成绩出来,不比在地方上一点一点的积攒要强许多?”

    大丈夫于马上取功名,于阵前建功业,本就是最快的崛起之路,老郭是老行伍了,说的自然不会错。

    皇帝御驾亲征,在军前行走,立功的机会比窝在地方上要多的多,这是很明显的。可老郭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林三洪的能力问题。

    林三洪那点能力,也不过是倚仗超前的眼光,能够布几个局面。因为熟知历史的发展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星球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大河网络 苏B1.B2-20235303 苏B2-20230047 苏ICP备2023041588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04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