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品公卿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第一章 终于找到鸭子了 第二章 这就是天意 第三章 虚病实情 第四章 为了媳妇忍着吧 第五章 叫花子进宅 第六章 屠户的眼光 第七章 解除了 第八章 断送 第九章 高声叫好 第十章 原来如此 第十一章 未卜先知 第十二章 除夕夜(1) 第十三章 除夕夜(2) 第十四章 闹新春(1) 第十五章 闹新春(2) 第十六章 万贯跑了 第十七章 成亲攻略 第十八章 收在身边 第十九章 龙抬头 第二十章 没有忍住 第二十一章 美人的期待(求票求收藏) 第二十二章 筹谋 第二十三章 筹谋(2) 第二十四章 保全 第二十五章 一旗迎风 第二十六章 有彩礼吗 第二十七章 肥美亲事 第二十八章 回来了(求票求收藏) 第二十九章 再聚首 第三十章 钱你出 第三十一章 我不升官谁升官 第三十二章 不论出身(求票求收藏) 第三十三章 预防针 第三十四章 官老爷巴结我 第三十五章 我有老婆了,谢谢 第三十六章 打的热闹 第三十七章 春桃完败 第三十八章 官场瘟神 第三十九章 闹剧背后是什么 第四十章 深意无人知 第四十一章 我是在唱戏 第四十二章 意图整人 第四十三章 摘桃子 第四十四章 当头棒喝 第四十五章 内忙外乱 第四十六章 为了乌纱 第四十七章 官场如战场 第四十八章 奔走 第四十九章 贪官 第五十章 胆大包天 第五十一章 明路一条 第五十二章 刘备摔孩子 第五十三章 一丝牵万缕 第五十四章 谁不想赚钱? 第五十五章 千里行始足下 第五十六章 事出有因 第五十七章 人情冷暖挺身出 第五十八章 你的苦我的乐 第五十九章 激烈反应 第六十章 大乱斗 第六十一章 热闹 第六十二章 根基之地 第六十三章 这年头都缺钱 第六十四章 送礼 第六十五章 大登科 第六十六章 小登科 第六十七章 埋下伏兵待惊雷 第六十八章 有钱大家赚 第六十九章 刚刚开始 第七十章 等人 第七十一章 深夜召见 第七十二章 说重点 第七十三章 威福并重 第七十四章 背后的背后 第七十五章 妻不如妾 第七十六章 小别胜新婚 第七十七章 站住,别动 第七十八章 水浅王八多 第七十九章 夹住了 第八十章 庙小妖风大 第八十一章 法相 第八十一章 极品典型 第八十二章 极品啊极品 第八十三章 一发之牵 第八十四章 好处 第八十五章 贿赂之事 第八十六章 惊闻 第八十七章 有王名楚 第八十八章 殃及无辜(今天还有更新) 第八十九章 别有用心 第九十章 折腾小丫鬟 第九十一章 别尿,有人在看 第九十二章 指挥若定? 第九十三章 夜袭 第九十四章 真的打不过 第九十五章 麻杆打狼 第九十六章 退走 第九十七章 到底是谁 第九十八章 回答我吧 第九十九章 道友,现原形吧 第一百章 我说你写 第一百零一章 清官 第一百零二章 隔墙有耳 第一百零三章 长舌妇 第一百零四章 斗智斗勇 第一百零五章 独角戏 第一百零六章 揪住尾巴了 第一百零七章 特殊爱好 第108章 发动 第109章 上了贼船下不来 第110章 钦差当如班定远 第111章 火中取栗,真不怕烫? 第112章 钦差也疯狂 第113章 暴风中心 第114章 触怒 第115章 富贵害人 第116章 卸磨杀驴? 第117章 牢狱之灾 第118章 伴君如伴虎 第119章 国之大 第120章 豪霸雄主? 第121章 此题无解 第122章 父与子 第123章 都是为了能生娃娃 第124章 歪理 第125章 温柔乡,下刀处 第126章 买个美女回家去 第127章 小女子,一度交锋 第128章 真假不自知 第129章 两手准备 第130章 捉狐狸 第131章 放与纵之间 第132章 男儿身,女儿身 第133章 不到扬州不知道钱少 第134章 改变从这里开始 第135章 万事俱备 第136章 真正的有钱人 第137章 喜忧参半 第138章 御驾亲征 第139章 皇帝也缺钱 第140章 各有心思三两片 第141章 一波又起 第142章 青萍之末 第143章 百年之计 第144章 辉煌背后是付出 第145章 进退不得 第146章 发配军前 第147章 兵无常势 第148章 汝为螳螂我为蝉 第149章 黄雀背后是狼群 第150章 龙潭虎穴 第151章 四妹呀四妹 第152章 小小聪明 第153章 牧野之局 第154章 扭转乾坤 第155章 藕断丝连 第156章 三洪已“死” 第157章 膨胀的心 第158章 合纵连横 第159章 祸根深埋 第160章 疯狂蛊惑 第161章 抛砖引玉 第162章 老兵不死(1) 第163章 老兵不死(2) 第164章 老兵不死(3) 第165章 合流 第166章 塞翁之马 第167章 假象和真相 第168章 在野 第169章 百年大计 第170章 安身根本 第171章 桃子熟了 第172章老郭的遗产 第173章江湖不远 第174章 最后叮嘱 第175章 越来越少 第176章 理想 第177章 结束就是开始 后记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123章 都是为了能生娃娃
《一品公卿》
作者:短头发
更新时间:2024-01-23 01:51:42
字数:24476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一品公卿 !

    123

    永乐二年。甲申。

    永乐朝开科取士,其中一甲三名,二甲九十三名,三甲三百七十四名。

    同月,在直沽设卫,置指挥使领兵兵五千六百。因靖难之初朱棣曾率兵从直沽渡河奇袭沧州,为当今天子车马渡河之处,所以赐名天津,置天津三卫,并且命工部尚书亲往天津,考察营建天津的各项事宜。

    同时,因战功赐马三宝“郑”姓,改名郑和,并简拔为内官监太监,领钦命出使朝鲜、日本、暹罗……

    或许没有人注意到,近来朝廷的大动作多是出自礼部和工部,而且每一项都蕴含深意。

    开科举取士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提拔上来一批新人,看起来平常不过的举动放在这个时候就有点不寻常了。朱棣虽然是大明皇帝,其实名声并不怎么好,远远不如建文。尤其是在士林当中。朱棣被很多人在暗地骂为残暴之君。开科取士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种情况,这不是为了皇权的稳定,而是为了整个帝国内部的平衡。

    提拔上来这些新人做什么?绝对是要放在基层为官的。大明朝的官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上来一批新人,那些旧人如何处置?也许很多人还看不清楚这一点,林三洪却明白的很……

    至于兴建天津,完全不是朱棣所言的那样“因此地靠近海口,利于通商、周转之便”,而是在为经营北方做准备。

    命郑和出使海外,是为了确保在大明周边构建一个稳定平和的环境,朱棣绝对不希望在对付北元这个心腹大患的时候身边再出什么乱子。(这还不是历史上著名的下西洋)

    朱棣直接下命令,然后由两个儿子去执行,用意颇深!照这么下去,用不了十年二十年的光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就会改变。士大夫阶层将被皇权排挤出决策层面,大明的天下将成为皇帝一个人的天下在很多人心目中,贯穿整个封建时代,天下就是皇帝一个人,其实从来就不是这样。但是,现在,朱棣好像真动了这样的念头。

    天下是谁的林三洪并不怎么关心,这个不是自己一个人所有的缫丝作坊正慢慢走上正轨,哪里有心思去关心朱棣?

    在开春以后,丰隆昌缫丝作坊有过一次分红。

    既然有分红,就说明作坊是赚钱了,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儿。

    自从去年初冬进行了管理制度改革以后,缫丝作坊的经营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但是这种程度的改变远不足以使作坊进入盈利状态。而林三洪依然拿出了银钱分了一次红。

    这次分红的总量还不到一百贯钱,折合成银子也就是大几十两的样子。那些零散的股东大多分到几十枚铜钱,也就是这样了。

    分红虽然不多,但好歹也算是赚钱了。人们开始一哇声的念叨林三洪的好处:林大人是有后台的,作坊经营了还没有多少时间,就已经分红了,来年的时候林大人肯定赚的更多。

    亏还是赚只有林三洪自己心中清楚,至于金子焕和黄万里这两个大股东根本就不过问经营状况,他们之所以入股并不是为了赚钱。

    所谓的赚钱,完全是停留在纸面上。

    要是查账的话,缫丝作坊确实没有亏。因为库存的原料和成品都可以折算成现钱,场地和设施一起折算进去,从账面上看不出什么。可林三洪明白,这个缫丝作坊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原料还没有生产完毕,部分成品还积压着,这些都是亏着的……

    辛辛苦苦经营了大半年,费心费力什么的都不算,其实还贴着银子呢……

    好在过去的这大半年里,缫丝甚至是整个丝织行业都很平稳,没有什么大的起落。只要用心经营,赚钱也仅仅是时间问题——前景说不上多好,也谈不上多糟!最起码的来说,以现在这种情形还可以经营下去。

    现如今作坊里的基础设计已经齐备,看起来也有点工厂的架势了。尤其是管理制度的完善,让林三洪信心满满……

    偏偏在这个时候,汉王朱高煦到了,还带来了吏部的委任行文——林三洪被任命为知扬州事,而且是即可到任。

    对于这个任命,无论是朱高煦还是林三洪并不怎么满意。

    知府一职,其实并没有定制,大明朝的府级行政单位很多,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分为大、中、小三等,相关的知府这个官职也略有不同。扬州府地处繁华人口密集,赋税也多,自然是一等一的大府,相应的知府也是正四品。

    林三洪虽然早在半年多以前就被革去官职,可所有人都明白这不过是走走过场,如他这种立下大功为朱棣打开局面的人物肯定会得到重用。正四品的知府是地方官,完全以品级来论的话,放到京官里头比正五品要稍微一点点,但是在地方上,是绝对的中坚。

    但是朱高煦的本意是想把林三洪按照在京中,无论是都察院继续供职还是去往别的衙门,互相之间都可以照应到。尤其是现在汉王已经领了礼部,最希望的就是把林三洪安插到礼部衙门,这样的话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方便很多,在礼部当中安插一个正五品上下的自己人进去,不敢说架空这个衙门。起码可以让自己的影响大幅增加,从而达到独当一面的效果。

    而现在的朱高煦,最想要的就是独当一面的机会。

    如果把林三洪放到地方上,显然就没有这样的优势了。也等于是间接的削弱了汉王的实力。

    “皇上钦点的我?”

    “嗯,是父皇点了你的名,交给礼部会商之后才有此任命!”

    这就更加的不对了。

    按照体制,官员的任命根本就是吏部的职能。任免官员的人选是由吏部提供,然后交给皇帝朱批生效。当然皇帝可以同意也可以驳回,若是驳回了吏部的任命人选,吏部自然而然就需要再提供候补的名单。也就是说,不管是什么样的任命,都需要吏部给出皇帝提供候选名单,而皇帝只需要是不是同意吏部的人选就可以了。

    但是现在朱棣明显是颠覆了这一点,自己提出候选人交给吏部会商,这种情况极其少见。

    可以想象得到,吏部的堂官们心里肯定不舒服,其中一些惯于见风使舵的家伙自然能看出皇帝的心意,绝对不会驳回皇帝的决定……

    在掌管了礼部、工部之后,朱棣开始插手吏部这样的要害部门了。

    如果都察院(御史台)有一两个真正铁骨铮铮的臣子直言进谏的话,完全可以把朱棣的任命再反驳回去,让这种违反制度的行为无法生效。

    但是很显然,没有人具有这种敢于当面抽朱棣耳光的勇气,都察院集体装聋作哑了。想来朱棣也怕在都察院这边碰壁。所以故意把一个曾经隶属于都察院的林三洪朱提出来试水,不知不觉当中就堵住了都察院众人的嘴巴。

    因为林三洪确实有功,而且具有都察院的背景,所以他就成了朱棣挑战朝廷制度的试验品!

    “要说知府这个官职,对于大局也不会有多大影响,不过父皇直接点了贤弟你的名字,吏部都过了,都察院也没有人说话。我这边就是有点小心思也用不上……”

    朱棣这么干其实也冒了一定的风险,自然不可能因为朱高煦不高兴就收回去。在这个任命上,朱高煦无能为力。

    要说知府的官职,其实也不算小了。尤其是放在扬州的地面上,实打实的肥差。但是林三洪和朱高煦关心的不是这些,而是大局。

    把林三洪放到地方上去,不会对他争夺太子有什么帮助,这才是最重要的。林三洪一走,汉王就等于了少了一条臂膀,仔细算一下细账就可以知道,其实是很不划算的。

    “前任扬州知府犯了什么事情?”

    知府三年才有一任,现在才不过过去两年,还不到换任的时候,忽然提了林三洪为扬州知府,那就说明上一任的扬州知府肯定是出事情了,要不然不会在这个当口走马换将。

    “前任知府并没有犯什么事儿,而是被调到了西军都督府,领指挥副使衔,实授山西军马司同知,算是升了吧。”

    林三洪问道:“前任扬州知府是武官?”

    “是武官,跟随父皇十几年的老人了,为酬战功在委任了扬州知府,还不等到任期就又调到陕西……”

    林三洪总算是明白了。

    任命自己这样的小角色,看起来是微不足道不足挂齿之事,其实朱棣用了很多心思。用这个任命挑战了朝廷内部制度,同时把自己的嫡系人手安插到边军当中。走的是林三洪去湖广时候的老路子,先用大帽子把自己人撑起来,然后委任到边军中做一个副手,这是在收军权呢。

    “安排到陕西?”林三洪意味深长的说道:“汉王一定要注意了,尤其是在今年。若是再发现老燕军当中的人马往边军调动,可一定要仔细了,皇上已经在着手布置对蒙古用兵之事。这个事情一定要争,千万莫落在大王爷的后头!”

    天底下的边王那么多,就算是为了进一步控制边军,朱棣怎么不在自己的人安插到辽王手下,怎么不安排到云南沐王府那边?很有可能这是在为新朝的第一次北伐做准备。

    朱高煦很快就领会到这一点儿,摸着已经蓄起的络腮胡笑道:“我就晓得贤弟有眼光,所以特意亲自跑过来一趟,为的就是听听贤弟的高见,果然不虚此行!贤弟你也收拾收拾。这几日就准备上任去吧。”

    “这就去上任?太快了吧?我不去京城了?”

    按照历来的惯例,钦点的官员上任之前,都要进京陛辞,顺便也听听皇帝的训导,然后再拍着胸脯子对皇帝信誓旦旦的做出保证,说出一些“不负皇恩诚惶诚恐”之类的话对皇帝表示一下决心,官面上的流程才算走完。在这之后,还要一一拜谢相关各个衙门的官员:要不是大家给你帮忙,你怎么能够捞到这么好的差使?

    这已经是官场上约定俗成的规矩,所以一个新任官员从任命到真正上任,通常来说中间都隔着好几个月的时光。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即将上任的官员都在忙着跑应酬拉关系……

    朱高煦爽朗的笑着:“皇上已经说了,陛辞什么的就免了。几句勉励的话能有什么用?你要是真有本事就用在实实在在的地方,皇上等着看你的政绩,不想在事先听什么保证。至于跑门子拉关系什么的还是算了。你这个任命本来就有很多人腹诽,你还能去见谁?”

    “嘿嘿,说的也是,我就是到了京城,最多就是往王爷府里跑一跑,现在王爷都来了,不去就不去吧。只可惜我这偌大的作坊,刚刚有了一点样子,就又得撒手了……”

    朱高煦哈哈大笑,毫不掩饰对林三洪开作坊这件事情的轻视:“贤弟呀,你也是有胸襟有气魄的,怎么就看准了这个小小的作坊?就你这个作坊能赚几个钱?辛辛苦苦一年到头能赚几个?”

    “不瞒王爷您说,我这个作坊到现在还是勉强支撑,还亏着银子呢……”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扬州富庶之地,就算做个廉官,杂七杂八的进项也不少,一年下来比你开十个作坊都强……”朱高煦取笑道:“我临来之前,父皇曾问起贤弟的近况。我就说你在家闭门读书,没有敢说你在鼓捣这个破作坊,我是怕丢人呐!”

    “读书?哈哈,”林三洪忍俊不禁的大笑,过了良久方才忍住笑声正色说道:“这个作坊也不全是为了赚钱,说不准以后会有什么大用。只是现在手里没钱,即便是勉强经营也出不了什么效果。要不然王爷您也在我的作坊里入点银子,算是股东……”

    朱高煦当然不会和林三洪合伙弄什么作坊,一来是看不上这点小钱,再者他的身份干这个也不合适:“我可没有这个闲心!”

    林三洪有点不好意思的说道:“作坊实在是难住了,要是王爷您不入股的话,我就只能借钱了。王爷能不能先支给我点银子,算是借的……”

    “多少?”

    “十……五……三万两银子吧。”

    三万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笔很大的数目,即使是汉王。

    若真是有了什么急事,朱高煦不是拿不出几万两银子,只是他的钱也不全是正经来路,经手之后还要花销出去,无论干什么都比给林三洪办缫丝作坊要正经的多,所以很直接的回绝了:“这么多?你这个作坊才值几个钱?张口就借三万?没有!”

    “若是有三万两的话,不出五年我就能让这个作坊起来。实在没有那么多,少一点也行。一万有没有?”

    看着林三洪没皮没脸的样子,朱高煦哈哈一笑:“这些日子开销很大,我手里也没有几个钱。若你真的用到急处,三五千两随时都可以拿的出……”

    “也好,这我就放心了。要不然作坊刚刚有点样子,我再一走,恐怕又要耽搁了。”

    “你就别操心你这个破作坊了,吏部那边早就报备好了,赶紧着收拾收拾,尽快去扬州上任……”朱高煦说道:“所需印信和官文都给你留下了,官员上任的安家费也在。贤弟是我门下第一个外放之人,父皇那边钦点的知府。扬州素来富庶,以贤弟的才能,干上一任肯定能出政绩,到时候,你我兄弟二人脸上都有光彩……”

    “难说,我就在都察院干过几天,地方政务完全就是两眼一抹黑。扬州本已富庶,很难再做出什么事情来。我尽力吧……”

    “要是眼光和格局,林三洪绝对是有的。可真要是具体到地方政务上,未必就比金子焕那样的老油条强多少。而且扬州本身就已经很富庶了,地方上也比较安定,还能做出是像样的成绩来?

    “贤弟的本事我信得过。”

    朱高煦离去之后,林三洪不得不仔细想想。越想越感觉朱棣的脚步在加快,完全就是在按照《大明国》里说写的那样在一步步进行:

    忽然之间就把一个赋闲在家的林三洪拉扯起来,眨眼功夫白丁就成知府,看着就好像是唱戏一般儿戏到了极处。可林三洪看的出来,这事情绝不是表面上这么简单。这是经过数次博弈之后的结果,作为当事人的林三洪根本就提不起来。至于朝廷制度,已经在朱棣的强势面前所剩无几了。别说特例简拔一个小小的林三洪,就是林三洪的前任,那个扬州知府,照样是从文职地方官里拎出来安插到军队当中,跨体系的任命都能立刻做到,何况一个小小的知府?

    只要朱棣愿意,或者是有这方面的需要,随时都可以把内阁六部一脚踢开自行其事。

    如此强势的皇帝还真不多见。

    当年的朱元璋身具开国的威望,斩杀了绝大部分开国勋臣之后,朝廷内外各大体系之内都少有牵绊,也没有如朱棣这般明目张胆。看来永乐皇帝被《大明国》一书刺激的不轻,准备不顾一切的大干一场了。

    朱棣可不想做什么宽仁明君,而是要成就为一代豪霸雄主,这个苗头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林三洪开始准备行囊,春桃也帮着搭手,却很罕见的说道:”三洪哥哥要做官了,按说这么大喜的事情,我是应该说几句喜庆话儿。可我总是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星球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大河网络 苏B1.B2-20235303 苏B2-20230047 苏ICP备2023041588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04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